太湖道場工期比天和島工期長一年,是因為這裡工程量比天和島更大,除了湖兩岸建築群,還有湖心島的訓練場,加上這條九公里的長橋是小坡拱形高架橋,兩端連線半山腰的道路,橋的最高點是位於湖中島邊上的航道,下層橋底距離水面有35米,可以透過帆船。
天和道場的橋墩很細長,因此佈置得很密,還是往兩側斜撐的,橋面也比正常的橋要薄得多,卻只有兩車道,限速就非常必要,否則纖細的橋欄杆是無法阻擋車禍的車子飛出橋去。
這些結構同樣是不符合橋樑規範的,當然不合理的地方不止這些,還有很多,因此建築稽核時,這座大橋沒有過審,卻也沒有人來阻擋施工,更沒有專家來嗶嗶嗶,只說太神奇,看不懂。
按照正常理解,下層更結實,應該過汽車,上層單薄點,可以走行人,張易偏偏反著來,理由是下層是給員工跑步上班的,上層橋面可以擋雨,橋面下還能安裝路燈,是廊橋設計。
真實情況是符文陣只能這麼設計,上層和最下面的橋墩吸取能量後,構成完整能量迴圈,為了建橋初期的穩定,才把橋墩變成斜撐的。
所有建築都是按照張易的繪畫來建設的,樊玉剛作為圖紙深化的負責人,當然是他最先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他和古文斌不同,對張易不盲目信賴,是有自己獨立見解的,他認為不合理的地方,都會和張易據理力爭。
對不願學符文的,張易一律不說原理,解釋不通後,只能逼著他照原樣建設,只要建設時不倒就行。
除了這座橋,那座寶塔也是他吐槽的地方,因為張易繪畫中的寶塔太粗大,按照他的美學觀點,及其醜陋,他希望能夠改得纖細一點。
張易堅決不同意,因為把塔設計得這麼粗,山坡上的三座大殿設計得這麼大,和山頂上的碩大建築,都是小時候的夢想。
還沒上學時,張易進城,老遠就看到城中山頂上的寶塔,當時就覺得這個寶塔很威武,如果家後面的山頂上也有一座寶塔,那就太讚了。
等終於爬上去玩時,他卻覺得塔裡面太窄憋,白瞎了山頂這麼高位置,他覺得寶塔頂上至少能夠有家裡的客廳大,讓人坐下來喝茶聊天才行。
等小學時,他跟同學學會圍棋後,家後面山頂的寶塔更加具體化,一定要建成十層,用來下棋,一段只能在一層下棋,九段才能到九層下棋,棋聖這些超一流高手,才有資格到十層喝茶。
到他中學時,到了虞京遊玩,看到皇宮後,又覺得太霸氣,進去遊玩後,卻看到裡面大殿很窄,和電影裡的深遠明顯兩樣,又覺得家後面的山坡上,也需要建幾個大殿,一定要寬敞,要能夠讓很多人在裡面練武才行,這樣下雨天都可以練武。
等他看到天壇祈年殿時,覺得這才是最漂亮的建設,自家後面山頂最高位置,必須給這座建築,同樣要放大幾倍才行,粗大寬敞才是張易喜歡的建築。
至於寶塔也沒有放棄,被張易移到山嘴的小山包上,讓牛頭變成犀牛。
建一座長橋是高中的想法,讀書時,張易要繞四十公里才能到學校,其實學校和家裡的直線距離只有十幾公里,他覺得有座橋就好了,每天能跑步上學。
設計天和太湖道場時,張易就把小時候的夢想,完全囊括進來,粗大的寶塔留下棋,巨大的祈年殿在山頂上,下面三大殿裡足夠練武才行,橋一定要通上。
有錢人就是任性,尤其是張易這種喜歡按照自己想法辦事的人,很難被說服,認定的東西,是不會變更的。
樊玉剛喜歡的秀美,當然不會被允許。
當然,樊玉剛也加了自己的東西,在橋堍位置,張易繪畫時,畫的是蘆葦蕩,被樊玉剛修改為一個長條波浪型建築。
他最喜歡的運動是鐵人三項賽,加了這個建築後,就在大湖道場裡新增了鐵人三項賽場地。
從中間的葫蘆島游泳到橋堍的波浪型建築,剛好是三公里,波浪建築裡是車庫,選手從這裡騎腳踏車,繞著大湖外面一圈,到達泉南的宿舍停車場,剛好是四十公里,從宿舍停車場再跑步過橋,到達老宅位置的商業區廣場上,剛好十公里,這一圈就是完整的鐵人三項賽。
這是很天才的創意,把環大湖的風景點串聯起來,又不影響整體佈局,張易也就隨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