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航海後,張易立刻就回到虞京,第二天就給王教授上交了自己的論文《急速帆板的力學應用》,王教授組織專家研討,一群人觀看了張易極限航行的影片和教學影片後,才開始研討張易的論文,然後一幫人感到無語了,這個已經不需要討論了,跳板這個玩具,已經被張易玩出他們不能理解的新高度。
張易在論文裡,詳細分解了帆板跳躍過程的受力情況,怎麼利用這些力都描述得很詳細,他們現場用電腦對影片和動畫進行驗證,所有資料都非常準確。
他能夠很順利跳躍整個航程,可不是老實站在帆板上面等著就行的,而是尋找海浪上湧的瞬間,兩腳用力往上一跳,抓住桅杆往上一拔,把整個帆板帶得跳起來,落水後,剛好在前一個浪頭快要上湧的位置,借力再一跳,向前的速度除了風力,還有海浪上湧時往上往前的推力。
而張易跳在半空時,對於帆來說,是沒有阻力的,因此可以跳得更遠,從最初的連著浪頭跳,到一次跨三個浪頭,都是需要精確計算,帆要收到多大,腿上要用多少的力道,都寫得清清楚楚,因為只有精準,落點才會恰當。
張易研究得這麼細緻,已經做到極致,在某些教授看來,論文除了解釋這是長距離航行,沒有其他任何作用。這麼看待論文,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張易論文的後記。
因為板很大,波浪翻起的時候,跳板下落的衝擊力,跟波浪的往上湧起衝擊力相比,微不足道,論文後記中,跳板被分解成兩個橢圓型鞋板,五級風時,只要有五十厘米長,三十厘米寬的橢圓板綁在腳底,張易就能實現在海浪上行走。
鞋板才是張易研究這篇論文的真正目的,乘貨輪到達目標地附近海域,穿上後鞋板直接踏浪登陸,這是他的秘密武器,當然不會說出來,甚至連樣品都沒有做。
上交王教授的論文,張易拿掉後記,換成這麼一句話:如果風力更大,或者帆能夠收得更小,可以跳得更快,但是風浪太大,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很危險的,五級風以上,不建議下海。
影片上只是做出了動作要領,沒有這篇論文,是不知道那些動作的工作原理,論文也不是誰都能看懂,看懂的還得驗證影片和動畫,才能明白張易說的是什麼。
因為受帆的限制,張易大半時間,都是跨三個浪跳躍的,才會顯得機械,看起來就是他和帆板連續被彈飛,一般人很難做到。但是,孰能生巧,不懂原理,照樣能夠跳出來,只是不能學張易遠端航海。
論文研討時,物理系也請齊教授參加了研討,在整個研討會上,他一言不發,因為他不知道張易論文裡講的是什麼,最後有人提議,虞大物理系授予張易的物理學博士。齊教授一愣,立刻呵呵一笑說:“對物理我不懂,你們覺得他當得起就行。”
結果系領導卻說:“這還得您同意才行,當然張易那裡,也得請您去做做工作才行。”
張易這種情況很特殊,文科博士已經畢業,考古系還硬塞個教授給他。結果他忽然就攻讀理科,物理系是特別想要張易這個博士。因為張易實在是太有名了,手裡有錢,還肯捐款做研究基金,林大師生自從和天和道場合作後,就沒有缺錢過,高家堡專案讓虞京林大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對整個西部開發,將會產生巨大促進作用。
物理教授手裡有的是研究課題,缺的是科研基金,國家和學校撥了很多款,卻不可能滿足他們所有專案,如果能把張易弄到物理系,張易總會帶點科研基金進來的。
這是明著要搶人了,也就係領導和齊教授關係不錯,知道齊教授這個人不在乎這個,才硬著頭皮說的,畢竟勸說考古學教授,去當物理學博士生,聽起來就感覺怪異。
張易研究物理,齊教授也很贊同,張易能夠有成果,他很欣慰,結果張易才寫了兩片論文,就能當博士,他覺得不靠譜,因此說話很委婉。
齊教授知道他們是要弄張易的研究經費,找張易直接要,是不好說出口的。但是,張易不是亂扔錢的人,也就高家堡的古墓專案,提供過五百萬基金給考古專案,並沒有另外贊助虞大考古系。
張易在考古系是獨立研究的,最後的博士論文連他這個導師都不懂,齊教授還要霸著也說不過去,騎虎難下就點頭同意了,等他把研討會上所有情況都對張易說了,張易一聽就明白了。
他是不願意的,他的錢是留要給道場職工作為研究費用,研究成果是天和道場的,教授的科技專案跟他無關,他憑什麼掏這個錢,外人只看到他的大方,卻忽視了他的精明,而且軸得很。
王教授是退休教授,張易跟他學物理,和物理系沒有關係,就對齊教授說:“要那麼多博士帽怎麼戴?這些瑣事我們不需要費神,您老有空到我家裡來,找婉姐喝茶賞畫。”
張易岔開拿婉姐說事,齊教授立刻就明白了,張易只是研究學問,不願去物理系。
張易也不能裝傻,到王教授那裡請教問題時,直接就把齊教授勸自己讀物理學博士生的意思說了,先把齊教授摘出去,然後才對王教授說:“我在物理學方面,開始只是高中基礎,經過一年學習,在某些領域超出一般研究生研究範疇,但是本科生該學的許多知識,我還沒有涉及,因此他們真要給,就給我個本科生學籍就夠了。等其他知識考試透過了,就可以名正言順獲得物理學士學位。教授的指導之恩,張易是記得的,其他就再說吧。”
這是直接拒絕了,不過話說得王教授也愛聽,心裡記得是您弟子,至於其他虛名不要也罷。
他到了學院,把張易的前半句話重複一下就不管了,物理博士不過是交易,是對張易頭上插花,戴上反而顯得難看,按照張易的聰慧,肯定不會接受的。
張易雖然拒絕讀博士,依然在研究物理學,他開始對應用物理不感興趣,只喜歡研究理論,不過研究一年經典力學後,很快就轉了興趣,從研究力和能的轉化,變為動能轉化電磁能,因為張易認為靈氣是地磁能,急需把電磁能瞭解清楚。
王教授雖懂,卻不願教這些,就把他介紹給趙教授,是專門研究電磁能的。
趙教授很古板,知道張易一天教室都沒有進過,打著拳就考古博士畢業,還破格成了教授。改學物理才一年,就有人要給博士。和其他教授對張易的感觀不同。他是不贊同的,因為張易不夠格,他不喜歡挑挑揀揀研究學問。
因此沒有慣著張易:“跟著我學可以,不上課也可以,我只丟給你一本書,你自己看,我可以回答你任何問題,但是你要換書看,就得完成我一張試卷,我覺得你已經消化了這本書,才會給你換書。王教授性格隨意,我這裡很嚴格,想跟我學,就得學我全套。”
張易當然無所謂,王教授的知識,他當然沒學完,只不過是感興趣的學完了,不感興趣的也不想研究,這才跳學科。
王教授覺得張易是有目的研究,只想瞭解自己想知道的,因此沒有給張易設框框,可在別人眼裡,就不是這麼回事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