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叔想到張易是練習雙刀的,真要拿了匕首在手裡,再來十個也不夠張易一個人殺的。
他心裡只能感嘆:師兄這個徒弟真是找對人了,難怪自己回家養老了,張易不僅功夫高,人也很穩當,處事恰到好處,當判官太合適了。
幾個人出去後,師叔才笑著對張易說:“你招式很駁雜,搭配起來很實用,能幫我訓訓他們嗎?”
張易剛才除了發力,是太極拳的技法,所用搏殺的手段,都是根據現場情況,用最合適的方式出手的,根本沒有什麼招式了。
張易沒有躊躇就拒絕了:“我沒時間,我只是動作快,沒有什麼招式的,沒有內家勁,速度不會這麼快的,他們學不了,就練他們自己的就行了。”
內家功力強了,不僅動作快,一下子就能把人打飛了,也就無所謂招式了,張易一說,師叔就瞭解了,接著就把話題拉回到修煉上。
對於師叔問出的修煉問題,解釋起來很麻煩,還不如直接帶路執行一圈,這是張易熟門熟路的事情。
請師叔通知下去,不要讓人進來打擾,隨後,張易就對師叔說:“修煉的功法,說得太模糊,真氣迴圈路徑需要自己摸索。現在我發出真氣,在你體內引導,你自己體會,跟著我真氣走一個大迴圈,以後就從我開通的路徑修煉,很快就能突破到四層。”
這是最直接的傳功方式了,張易當初,給葛家叔侄倆,都是這種方式傳功的,因此葛大海才說張易是他師傅。
這辦法不僅需要施法者真氣能夠外放,還需要對經脈非常熟悉才行,兩人還得很親近信任,否則是不會用這種辦法傳功的,因為傳功者隨時可以致人死命的。
當初葛大海昏迷不醒,張易救好葛大海後,葛老闆沒有理由認為張易會害他,才請求張易幫忙的。
李師叔當然是非常信任張易的,任由張易坐在他後面,雙手一手按他肩膀,一手按他腰側,對他體內開始發功。他自己也不敢大意,集中精神開始體會。
李師叔和葛家人不同,他是從小練功的,也不知道祝前輩為什麼沒有傳他更高階功法,這輩子,他一直在主脈迴圈,也沒有任何差錯的地方,體內真氣要充沛得多,屬於宗師級內家高手巔峰。
張易只是帶路,他雄渾的真氣跟在後面,把每條支脈都迴圈了一遍,整個大迴圈下來,節點明確,真氣分合自如,李師叔感覺很順暢,同時渾身暖洋洋的,非常舒服。
迴圈完了,師叔再靜心體會了一下,也就記住了。
天色已過正午,早就該吃飯了,李師叔體會完了,才讓人送飯菜,兩人分了一瓶白酒,也沒有進屋,就在樹蔭下,一邊喝酒,一邊聊天,對他們兩人來說,冷熱真的無所謂了,汗當然有,卻不感到難受。
兩杯酒下肚,師叔的話就更多了,把判官的來歷都講了一遍。張易這才明白,為什麼李師叔修煉的,居然和是葛家一樣的功法。
唐朝官員王鑑,攜家隱退巖清山,在葛洪煉丹處,得到《抱朴子》。王家本來就儒道兼修,得到《抱朴子》後,從中領悟到修煉之法,逐漸發展成了修煉家族。到了宋朝,王家建立了巖清道觀,開始收徒傳道,並在道觀周圍種植藥材,為煉丹所用。蒙朝時,道觀規模已經很大,裡面道人有上百人,是不小的勢力了。
結果蒙朝朝廷派人徵用道觀藥園,卻為王家所拒,直接把那些官吏兵丁趕出道觀。
那幫官吏見到觀中人多勢眾,被趕出道觀後,就告道觀聚眾造反,上司遂派蒙朝大軍來滅道觀。
蒙軍萬人馬隊來得很快,很快就包圍了道觀,王家人措不及防,倉促之下,帶著觀中道人,總共二百餘人,拼死殺透重圍。
蒙軍是騎兵,他們衝出包圍後,剩下的一百多人就邊打邊退,死死纏住騎兵追擊,等到了江邊,又和騎兵搶船燒船,最終全部戰死,只有最先上船的兩位老人和少觀主王著等十幾個小孩順江而下逃跑了。
當時的蒙軍騎兵都是穿著鎧甲的,武器可不僅是彎刀短斧等,還有不少火銃的,蒙軍萬夫長想不到這裡,隱藏著這麼多高手,自己突襲過來的,道觀猝不及防下,還讓自己損兵折將兩千多人,這萬夫長一怒之下,一把火燒了道觀洩憤。
王著等人是乘快船,順江而下的,日夜兼行,是比馬還快的,中間也不敢停留,一直衝到大海里,才繞著登岸,然後就隱居山林裡修煉,伺機報仇。
十年後,王著有了兒子後,就出山報仇,刺殺了滅族元兇阿合馬,刺殺成功後,王著同樣被蒙軍殺死了。當初收繳民間藥材,充為軍用的命令,就是阿合馬下的,也是他派出大軍,滅掉道觀的,是滅族的第一元兇。
滅族之恨,兇手很多,可不是一個阿合馬就能抵消的,王家後人活著的唯一執念,就是屠殺蒙朝官員將領報仇。
家傳絕學,練出來的,不過是武林高手,並不是梟雄,他們王家也就只能到處刺殺元朝當官的洩憤了。一個家族的遺孤,也就這麼點人手,刺殺再多,也無法撼動當時的統治。
王著兒子王滅元,天資聰慧絕頂,十四歲就出山刺殺,到四十歲時,就修煉至凝氣八層,當時縱橫江湖,無人能擋,於是自稱索命判官,到處刺殺蒙人。他還在王著遺留下的觀主玉扳指上,刻上一個判字,尊王著為第一代判官,自己為第二代判官。
王滅元沒有政治野心,卻很會利用義軍力量,他經常潛伏在戰場邊窺視,每當蒙軍和起義軍處於戰場膠著時,就會忽然出現,衝入亂軍中,直接刺殺蒙人將軍,製造混亂後,就飄身而去,並不加入任何一支義軍隊伍。
到了蒙朝後期,義軍強大時,他才派家族子弟聯絡義軍,約定進攻時機,他自己深入敵後刺殺大將,焚燒糧草,給義軍創造了許多勝機,因此義軍軍隊對判官很推崇。
王滅元一直是道士打扮,卻是蒙面出現的,他弟子後代,也是身著道袍,蒙面參與戰場上的刺殺行動,到了明朝立國,對道家優容尊崇,就有這層關係。
大明建國後,王滅元就帶著子弟功成身退,又回巖清山隱居,潛心修煉,最終築基成功,就重新打造了一枚烏金戒指,還把自己的許多功法刻在戒指上,規定後世判官,只以滅殺外族為己任。
當時外敵已經沒有了,因此判官也不再現身江湖,只留下傳說,判字戒指的故事,在大明武將中,流傳很廣,卻沒有人知道判官是什麼人。
洪武二十年,錦衣衛因殺戮過甚,被朝廷廢除,一個督師高手,流落江湖後,不甘心被文官反攻倒算,就打造了一枚白玉戒指,身著道服,偽託判官出山,開始替天行道了。
結果就被他誅殺了不少錦衣衛的政敵。大明朝皇帝都很小氣,朱老闆剝皮充草,都剎不住貪汙腐敗。因此這個假冒的判官,殺的官員沒有一個不是貪官的,他做得很絕,殺人後還留書城門口,上面列舉這個貪官種種罪惡,因此判官也就非常受民間的推崇。
此後判官傳了數人,一直是江湖上大俠,都是替天行道的仲裁者,“替天行道,一言定生死”的說法,就是他們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