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滿酌不須辭
“下官昨日出城避暑,今日一早方還,竟錯過殿下傳召,還望殿下寬恕。”
看著堂下人的笑臉,蕭曜刻意僵了片刻,才開口:“我雖沒有處理政事的經驗,然而這等大事,以後請別駕與長史及時告知。”
“州內近日除了祈雨,還有什麼大事?屬下如有疏忽,請殿下明示。”劉杞反問。
“城中出了疫情,此事我為何毫不知情?”
劉杞先看了一眼對面的彭全,驚問:“城中幾時出了疫情?下官不曾聽聞。”
“內城的南門為何閉合?”蕭曜心中冷笑,努力抑制心中的怒氣。
“回殿下,這是胡刺史在任上定下的規制。正和曾受水災,引發了極慘烈的疫情,自此,每每下雨,便以城南吊橋十字為界隔斷南北城。不過內城的巡查治安是歸在正和縣的職責所在,如無緊急事態,刺史府本是不該過問的。”劉杞從容解釋,“城南是一城低窪所在,平日裡街容混亂,遇雨難免積水,遇火更是動輒禍及鄰裡。但是疫情是要務,一旦發生,縣衙需及時上報,兩府共同處置。既然刺史府沒有收到訊息,殿下就無需過慮。”
這是蕭曜未曾料想的回複,彷彿所有的怒氣撞上一堵看不見的強,一時間不知道還該再問什麼。
“別駕,此次大雨,城南可有死傷?”程勉開口了。
“只要遇雨,難免都有死傷。但死傷是死傷,不可與疫情相提並論。”
“那是當然。”程勉點頭以示贊同,“昨日我恰在惠觀寺登高,見城南屋舍被損毀得嚴重,想來受災者不少,就是不知道縣衙安排救災沒有?”
劉杞瞥了一眼蕭曜,轉向蕭曜道:“這都是正和縣的職責。不過既然殿下過問,不妨召秦縣令來一併敘話。”
蕭曜確實也不知道州縣的職責分野,當下說:“去請正和縣令來。”
縣衙和刺史府一在城東一在城北,一來一去怎麼也得半個時辰,其間劉杞和彭全各自因公務被刺史府的官吏暫時請出了公堂,等雙雙再回來時,卻只見彭英跟在二人身後。
“稟殿下,秦縣令與白縣丞一早出城勸農去了,一時無法趕回,殿下如有吩咐,卑職自當全力效勞,如有卑職不知情,定將殿下之令如實承報縣令與縣丞,不日回複殿下。”
正和縣只設有一名縣尉,主管縣內大小庶務,是詢問此事最合適的人選之一。蕭曜記得他與彭全是族親,加上有過往來,語氣倒比對劉杞時還略隨和些:“十幾日前大雨後,城內可受到什麼損害?”
“城牆無恙,就是城南低窪,倒塌了些房屋。”
“死傷如何?”
“……城南戶籍離開混亂,不僅有許多暫居此地的胡人,甚至還有其他州縣的流民,從來都是算不清楚。”
“那城南平時有多少人居住?”
“年份好時少些,要是碰見饑荒……那就多些,兩千人總是有的。”
“現在呢?”
彭英頓了頓:“這……卑職需要去核對,再來回複殿下……”
見蕭曜陰沉了臉色,彭全試圖解圍:“殿下,先前別駕只說了關閉小南門的事,其實一旦遇雨,除了關閉小南門和東、西、北三門、出入戒嚴,南門是開啟的,而且只準出不準進,就是讓災民盡快離開住所,不要聚集在城內,以免滋生疫情。”
“出城能去哪裡?”
“悅海寺會收留一些孤寡老幼,實在收留不了的,還可以在離城十裡之外暫時安置,當然還有投奔他鄉親朋的。連州雨水極少,屋舍本就不為防水所建,何況是這樣罕見的暴雨。鄉民們也都習慣了。總之,留在城南的災民是極少數的。吊橋下溝渠中的硃砂和雄黃也是有備無患,畢竟內城人口眾多,要是像當年一樣,因為私心,引來了疫病和火災,那不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麼?”
蕭曜並沒有因為此番解釋放緩神色,劉杞便說:“有個大致估算的法子。還是由彭縣尉來講解吧。”
彭英飛快地覷了一眼劉杞和彭全,沒敢看蕭曜,面帶遲疑地開了口:“胡人的葬俗和漢人差異極大,特別是在昆連一帶,基本是沒有棺葬的。就是找到他們信奉的廟宇的巫祝,念他們的經,然後用火燒了,屍灰還有沒有燒盡的骨骸一併收進個罐子裡,如果碰到有回鄉的族人或是同鄉,就讓他們將這屍骨匣子捎回去。除非是無親無故、一貧如洗的人,不然都要設法葬回故鄉。連州沒有胡人墓地,就是這個緣故,清明冬至除夕等祭掃先人的節氣,和他們也是無幹系的……他們焚化屍體的廟,在城南往東,黑河的北岸,所以要知道死者多少,只要守在城牆上,數一天起幾次煙就有個大概了……”
“既然有法子,想來縣丞也派人數過了?”
彭英勾下頭,愁眉苦臉地回答:“這個法子現在派不上用場了。”
蕭曜下意識地想問“為什麼”,一轉念,從心口到指尖都一片冰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