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李惠堂退役。
那一年他已經42歲,在香港參加埠際賽(滬港盃賽的前身,最後一次出場,最後一次主罰點球。
只不過他射出的點球被撲出,“掛靴之戰“也以惜敗告終。
在前往倫敦的路上,李惠堂率領的國家隊再一次下南洋拉練,也再一次來到了當年那個最受歡迎的地方——新加坡。
當年的盛情難卻,比賽完之後球員在體育場大開演唱會的情景還在眼前,只是滄海桑田,幾多變遷。
李惠堂的球隊在新加坡兩戰兩勝,深表滿意,認為是南洋之行打得最好的兩場比賽,出戰奧運比賽的主力陣容也在他心目中逐漸成形。
這自然與當地觀眾仍然鼎力支援有關。
這次給陸逐虎最愉快的一次經歷也發生在新加坡,在這裡,他與很多老朋友重逢了。
6月29日下午,新加坡方面組織了一場元老義賽,由在新加坡的華人名宿對英軍老將,為當地肺癆醫院籌款。
戰爭前後,陸逐虎的那些隊友們,有許多都來到新加坡發展,並定居於此。
中國名宿隊有上屆奧運國腳包家平、黃紀良、蔡文禮、鄭季良,足球隊主教練李惠堂,馬來亞球王林榮良等參與。英軍則是彙集陸軍和空軍的老將,說是年輕時代都是足球健將。年齡方面,華人名宿隊平均40歲,而英軍老年隊則很有年齡優勢……
稍小不到一歲……
可謂是……旗鼓相當。
中國隊一行都前往惹蘭勿剎體育場觀戰,進場觀眾竟然多達一萬人,令人震驚。
由於位置重疊,中國名宿隊不少球員都要去踢並不屬於自己的位置,算是給觀眾的“驚喜”。
“其實這麼多人,可不是來看我們這些老頭子的,他們是來——看破虜你。”李惠堂對陸逐虎道,自陸逐虎坐上看臺,所有的觀眾都在吆喝陸逐虎上場踢。
“我早說我不踢了啊!”陸逐虎傲嬌道:“我可不是老頭子,上去是欺負人。”
名宿隊這邊後衛有蔡文禮,中場有黃紀良,前鋒有包家平、李惠堂和鄭季良,戰爭後陸逐虎很難看到能有半數的老隊友了,此次心情十分愉快。
比賽開始8分鐘後,反串前鋒的包家平就首開紀錄。此後林榮良頭球破網打進一球,名宿隊領先二比零上半場。
下半場兩邊的老人家都有些跑不動了,好在名宿隊這邊許竟成、許厚坤兩人都是剛退役不久,有他們兩個支撐中場,名宿隊攻勢不減,李惠堂、林榮良、包家平先後建功。
李惠堂在完場前一分鐘在25碼外勁射打進第六球,最終六比一大勝英軍老將。
還能看到他們踢球,還能看到熱情的觀眾,陸逐虎恍如隔世。
比賽結束後,陸逐虎像他當年解決觀眾踩踏問題一樣,在看臺上架起了話筒。
與隊友們告別,與這個時代告別。
“很高興,那麼多年過去,各位依然記得我,記得我們的團隊,為我們當年為民族取得的榮譽感到振奮。”
“捨不得與你們道別,捨不得這裡的每個人。但是我不得不如此。”
“我所能做的,就是在我以後的道路上,依然會堅持不懈地為中國人爭取一切能拿到的榮譽。”
陸逐虎的告別曲目,或許是傳唱最廣的粵語歌之一了,無論在大陸,還是海外華人區都很有知名度。
它可能也已經成為了校長的排在第一代表作,在香港各大高校的畢業典禮上,這首歌都被當作畢業歌曲演唱。
今天陸逐虎“畢業”。
“是對是錯也好不必說了,
是怨是愛也好不須揭曉,
何事更重要,比兩心的需要,
柔情蜜意怎麼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