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天下太平,他洪承疇,還不位極人臣?
給皇帝的捷報中,洪承疇並沒有詳細說趙昱去了何處。打的主意,就是說服趙昱隨他進京,先見了皇帝,在皇帝面前邀功,然後去剿流賊。
洪承疇能夠肯定,皇帝一定對趙昱分外感興趣。
不過趙昱自那一戰之後,就消失不見了。洪承疇雖心急,卻不曾放棄。一邊從李輔明口中,得知了趙昱此番出山的目的,就猜到趙昱可能在何處。
然後就撒出許多斥候,在大興堡、大福堡周近尋找。
今日早上,終於有夜不收來報,說是找到了。於是連忙就帶上麾下要員大將,直撲這裡。
終於見到了趙昱。
“壯士如今大仇得報,不知有何打算?”
洪承疇這句話,也算是開門見山了。
趙昱當然懂得話裡的意思,但就如同他當初對洪承疇直言的那樣,不感興趣,不屑與滿朝蛀蟲為伍。
於是直接拒絕:“我此番下山,只為報仇而來。既然大仇得報,待我為父母守孝三月,便回山盡孝於師父膝下。”
洪承疇心裡暗歎,不禁與周遭陪伴的眾將對視一眼,斟酌一番,道:“壯士的心思,本督也是明白。不過以我只見,壯士謬矣。”
趙昱不為所動。
洪承疇不放棄:“壯士是個極有孝心的人。然則可知,天下父母,何人不是望子成才?光耀門楣、傳宗接代,壯士可曾做到哪一處?”
又道:“壯士無意仕途軍伍,光耀門楣便無從說起。又要回山修道,傳宗接代也是鏡花水月。壯士,此為不孝也!”
“為父母報仇,此為孝耶?守孝三月,此為孝耶?豈不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洪承疇一邊說,一邊察言觀色,果然看到趙昱動容。
不由心下暗喜,連連道:“娶妻生子,乃大孝也。大丈夫生在世間,有家有室,尚需門楣廣大。如此,家室才是繁榮,子嗣才能富貴。莫非壯士娶妻生子之後,帶著妻子,也上山修道不成?”
趙昱默然,無言以對。
“督師的意思,我知道了。”
半晌之後,趙昱低著頭,緩緩開口道:“我一時心亂如麻,尚不能給督師回答。待我回山請教師父,再予督師答覆。”
洪承疇知道,事情大概是成了。
從趙昱的言行舉止上,他大略能猜出趙昱的那位師父,是個怎樣的人。絕對不是寡淡清心的無情之輩。否則教不出趙昱這樣有仇報仇,又極重孝道的性格。
如此,他斷定,趙昱的師父,聽了趙昱的問詢之後,一定不會反對趙昱傳宗接代,以盡孝道。
說不得反會勸趙昱下山入世。
有的話,點到為止,說的過了,反而起到反效果。
於是洪承疇便不在這件事上多說,又稍稍閒聊幾句,便起身告辭:“那本督便靜候壯士佳音!”
又道:“一月之內,本督不會離開松山,若壯士有意,便來松山,本督掃榻以待。”
...
夜裡,趙昱翻來覆去,靜修不得,又睡不著。
回想起白日裡洪承疇所言,他不得不承認,那是對的。十年前,一家滿門,父母老小,除了他逃得一命,全都葬身在韃子刀下。
他趙家就只剩下他一根獨苗了。
若不傳宗接代,在他這裡,趙家就要絕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