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看起來已不用孩兒去推波助瀾,這楊青之已經是聲名鵲起。”
狄府花園中,狄光遠恭敬站在狄仁傑的面前。
狄仁傑的氣色,看上去比前些時候更差了。雖然已經是初夏,他仍穿著厚厚的衣服,臉色蒼白如紙,整個人更顯得骨立形銷。他手裡,是一冊詩選,裡面是楊守文在總仙會上所做的八十一首詩詞。聽了狄光遠的話,他把詩選輕輕放在桌上。
他看上去很疲憊,整個人似乎都垮了一樣。
而事實上,他的確是快要垮了!
事情要從十天前說起,狄仁傑接到了李元芳送來的一封密信。
按道理說,李元芳和狄仁傑沒有任何從屬的關係。他是左奉宸衛大將軍,而狄仁傑雖是宰相,但卻無法節制李元芳。可是,李元芳還是給他寫了這封秘密書信。
李元芳此去魏州,是奉旨調查一樁案子。
可是到了魏州,他卻發現了一件和狄仁傑有密切關聯的事情。
狄仁傑的幼子狄光昭,是魏州司功參軍。狄仁傑曾是魏州刺史,並且在任上為魏州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使得魏州百姓為狄仁傑建立了一座生祠。可是,狄光昭到了魏州之後,一開始還好,傳來的口碑也非常出眾。可隨時間推演,狄光昭在魏州根基日漸牢固之後,心態也在悄然之中,發生了變化,整個人更發生了轉變。
李元芳的信中寫道:狄光昭貪婪暴虐,百姓苦不堪言,更一怒砸了狄仁傑的生祠。
在這個時代,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華夏百姓的忍耐性極強,如果不是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他們是不會奮起反抗。更不要說,狄仁傑曾經有恩於魏州百姓。這種情況下,他們依舊砸了狄仁傑的生祠,也可以想象得出來,狄光昭在魏州所做的事情,真已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
狄仁傑一輩子愛惜名聲,沒想到……
李元芳肯定不會在這種事情上欺騙他,所以狄仁傑在接到了書信之後,就病倒了。
也正是這原因,他沒有出現在總仙詩會。
聽到狄光遠的話,狄仁傑總算是回過神來。
剛才,他拿著楊守文的詩選,可事實上心思卻飛到了千里之外的魏州,思考著該如何解決狄光昭的事情。
“二郎,從現在開始,你不妨與楊青之多走動,不要有任何想法和念頭,只盡量與之交好即可。總仙詩會,成就了楊青之謫仙人的名號,也算是讓他站穩了腳跟。
聽說,公主和他已經有所走動,咱們就不必再去多此一舉。
終究是聖人家事,我們現在不管做什麼,都可能是兩邊不落好,倒不如袖手旁觀。
不過,楊青之既然有如此才學,你和他多走動一下,對你必有好處。
左右當初是你把他請來洛陽,現在探望一下,也在情理之中,此事你自己把握。”
“孩兒明白!”
狄光遠看著老父那蒼白的面容,也不禁有些心疼。
他知道,三郎的事情,恐怕是真的傷了老父的心……狄仁傑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再經此事刺激,變得更加羸弱。
“父親,那三郎的事情……”
“三郎的事情若屬實,自有律法處置。”
狄仁傑深吸一口氣,沉吟半晌後,突然道:“二郎,扶我回房更衣,我要入宮面聖。”
“現在嗎?”
狄仁傑苦笑著點點頭,“是啊,早一些向聖人請罪,三郎便多一分生機。
李元芳絕不可能就此事欺騙我,而且他既然寫了書信給我,也必定寫了書信給聖人。與其聖人到時候找我責問,倒不如我去主動請罪。順便,有些事要與聖人商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