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後人對華夏曆史曾有一個階段性的劃分。
由王道而霸道,自三國開始,經五胡亂華之後,禮樂崩壞。後來雖又重建禮樂,但是與漢時的禮樂已經有所不同。不過,楊守文很高興,他並沒有看錯明秀。
“子壽,若情況不妙時,你見機行事,能走就走。”
楊守文說著話,從槍囊中取出大槍。
張九齡勃然大怒,“楊君這是什麼話,難道張九齡是那種貪生怕死之人嗎?”
說著話,他一招手,身後兩個壯漢便走過來。
“張大、張二,你們從現在開始,聽從楊君調遣。”
楊守文正要勸說,忽聽山下,傳來了號角聲。
一騎飛馳而來,衝到了半山腰,厲聲道:“楊守文,再問你一遍,可願投降?”
楊守文冷笑,探手抄起一張弓,彎弓搭箭,對準了那馬上的騎士,厲聲道:“廢話忒多,爾等要戰便戰,藏頭縮尾算什麼好漢?”
話音未落,那利箭離弦。
楊守文的箭術是得阿布思吉達所授,後來遇到薛訥和薛楚玉的時候,也曾得到過指點。
那薛家射術,可謂天下無雙。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雖然是一個傳說,可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他那箭術何等高明。
楊守文這一箭,快若閃電。
那馬上騎士甚至未能做出反應,就聽一聲慘叫,便被射落馬下。
霎時間,山上傳來一連串的喝彩聲。
山下的青年將軍臉色一變,心中暗自叫苦。
本以為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沒想到……這件事恐怕不會善了,就算殺了楊守文,結果也會非常嚴重。他現在開始有些後悔了,為什麼要聽從別人的蠱惑?這楊守文如此剛烈,恐怕那些人從一開始,就想著要害他性命。這件事,必須要設法脫身。
想到這裡,他已經有了決斷。
不過在臉上,他仍舊一副怒氣衝衝的模樣,對孫先生道:“孫先生,這楊守文如此不知好歹,合該喪命於此。請先生下令攻擊,本將軍督戰,看他能囂張幾時。”
孫先生點點頭,抬手從馬鞍橋上摘下一口大刀。
“傳令下去,出擊。”
伴隨著孫先生一聲令下,山下的匪人齊聲吶喊。
步軍舉起盾牌向山上發起衝鋒,弓箭手在後,仰射山頂,一時間箭矢如雨……
“明禮,舉盾迎敵。”
明秀大聲呼喊,就見那二十八宿舉起盾牌,斜搭頭頂,身形半蹲。
只聽一陣密集的聲響,那箭矢飛落,打在盾牌上發出陣陣聲響。
楊守文從地上拿起一支箭,掃了一眼之後,臉色更加難看。
這是折衝府專用的鵰翎箭,和邊軍所用的鷹翎箭不同,和禁軍所用的鳳翎箭也有區別。
鵰翎箭的出現,也代表著呂程志的猜測沒有錯。
楊守文半蹲在馬車旁邊,向山下看去,慢慢抄起一支箭。
“青之,聽我命令,不要擅自放箭。”
明秀一旁連忙阻止了楊守文,目光灼灼盯著向山頂逼近的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