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峻拔秀麗,聳立於長安西南。
在這座華夏文明中最為瑰麗雄偉的都城六十里外,坐落著一座傳說中的宮殿,太乙宮。
太乙宮,位於大峪口,始建於西漢元封二年。
往小裡說,這是一座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載入史冊中的宮殿。往大里說,它是一個古老的集鎮。七百年前叱詫風雲,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曾率領百官前來這裡為國家祈求祥瑞。然則,隨著時光荏苒,歲月流逝,太乙宮已經化作了雲煙。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在太乙宮原址上重建的集鎮。
而這裡,聚集了大批樓觀道信徒,慢慢演變成為一個具有濃重宗教意義的場所。
太乙宮裡有一座道觀,名為青牛宮。
它面積不大,坐落於山口,背依翠華。道觀裡供奉的是老子,因廣場上一尊重達三千斤的鐵牛雕像而得名。道觀裡分前後兩進,栽種蒼松翠柏。雖然是炎炎夏日,可是走入青牛宮,卻讓人會在莫名中產生一種平靜的感受,整個人都清涼下來。
一身黃冠打扮的楊承烈,在大殿中上了香,然後就獨自一人坐在後院中的涼亭裡。
這樣的日子,已經有半個多月了。
再過半月,他就會離開青牛宮,返回洛陽。
這對於隱世十餘載的楊承烈來說,是一種期盼,又有一絲畏懼。
對如今的朝堂,他已經非常陌生。昔日裡他所知道的那些個朝中老臣,幾乎都已經消亡殆盡。而現在朝裡的那些勳貴元老們,幾乎全是新人,他大都不認識。
這次來終南山祭拜恩師明崇儼,其實也是希望有一個緩衝,對朝堂多一些瞭解。
神都的局面很複雜,楊承烈暫時無法插手進去。
而西京長安,雖一樣是爭鬥不止,關隴貴族與武氏家族、與山東士卒的爭鬥非常激烈,卻始終保持在一個有序的範疇內。更重要的是,他在這裡,可以透過一些過往的關係,對時局進行了解。雖然楊承烈已離開多年,但當年楊大方也好,明崇儼也罷,始終還有一些老關係存在,遠比那神都洛陽要方便許多……
國子監祭酒高睿,來拜訪過楊承烈幾次。
在和高睿的交談之中,楊承烈更進一步感受到,在平靜時局下所隱藏的激湧暗流。
好在,高睿性子淡漠。
在經過平棘一場動盪以後,他已經退出了朝堂上的爭鬥。
大部分時間,他都住在長安老家,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樣跑去神都聽候招遣。武則天對他,也不是很關注。高睿如果願意這樣,就繼續這樣下去,老老實實挺好。
若非高睿是楊瑞的乾爹,哪怕楊承烈在終南山,他也不見得會出面招呼。
正因為聽到了一些風聲後,高睿覺得,他有必要和楊承烈談談,讓他多小心一點。
和高睿深談之後,楊承烈也就變得更加小心。
每天早上,他回去翠華山上的太乙池旁邊,為明崇儼掃墓,而後陪著明崇儼說說話,下午就回到青牛宮裡,看看書,靜思一下,亦或者在青牛宮後院練練刀法。
說實話,這些年下來,他真的有些荒廢了當年所學。
“楊居士,外面有人求見。”
就在楊承烈在涼亭裡坐下不久,一個道童從外面走來,恭恭敬敬的行禮稟報。
這青牛宮的道長和道童,是明崇儼之子明珪請來的人。
從另一方面而言,青牛宮就如同是明家的家廟,也是武則天給予明家獨一無二的禮遇。
道童名叫清風,年月十二三歲,長的齒白唇紅,頗為俊俏。
看到他,楊承烈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楊守文所著《西遊》裡,那位五莊觀的與世同君鎮元大仙家的道童。他臉色頓時柔和下來,招手讓清風走進這涼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