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文,亦或者說楊家父子,其實也只是催化劑。
他們的加入,以及不斷的強大,給予了太子李顯足夠的底氣,態度上也越發積極。
試想,如果你李顯一直忍讓,一直沉默。
那些跟隨你的人,又會作何感想?他們會認為你懦弱,不值得追隨,亦或者不值得為你投入太多的資源。但如果你態度上積極了,哪怕你勢力偏弱,卻會使追隨者看到一線希望。
爭,不爭?
這是一個問題。
自古以來,有不爭即是爭的說法。
可實際上,不爭何來希望?
懦弱和退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太子李顯在此之前的表現,更多時候有些懦弱,所以令不少人感到失望。可是現在,大勢推動他必須要去爭!不管這種爭取是主動還是被動,但在別人的眼中,那就是一種態度……你李顯其實是有野心的。
對於李顯的追隨者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
已入仲夏,天氣變得越來越炎熱。
洛陽今年的雨水,較之往年要少許多。
以至於入夏之後,全城缺水。
官府不得不加大鑿渠引水的工作,從洛水、伊水引流,總算是緩解了一些災情。可是,即便如此,也只能說是杯水車薪。也因為這個緣故,村落之間為爭奪水源,屢次發生大規模械鬥,死傷無數……官府一開始還會調解,但隨著災情加重,官府也難以阻止。總之,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械鬥,不影響洛陽的日常,他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些村民說的沒錯,你不讓我們爭,那你給我們找來水源啊!
可是,官府又能從何處尋水呢?
烈日炎炎,位於偃師城外,孝義橋兩岸,近千人正隔河對峙。
河南岸,有大約六七百人的樣子,手持木棒、鋤頭、耙子大聲叫喊,亂成了一團。
而河北岸,看上去約二百多人。
其中一部分人的打扮,明顯有別於對面的村民,看上去頗為古怪。
他們衣衫整潔,看上去彬彬有禮,雙手在身前攏在袖子裡,臉上帶著頗有些謙卑的笑容。
而在他們的前方,則是百餘名武侯。
正前方,一個看上去好像官員打扮的中年男子正在大聲喊話,只是對面的聲音實在是太大了,把他的聲音淹沒其中。
時值正午,村民顯得越來越激動,情緒開始變得失控起來。
有一些村民拎著農具,就準備蹚水渡河,而那官員見狀,也不禁緊張起來,一招手,就見身後的武侯齊聲吶喊,向前逼近了幾步,同時把手中的刀槍斜指向村民。
村民,頓時安靜下來。
那官員大聲道:“鄉親們,不要衝動。
此聖人賜君子國使者田莊。我等上國子民,自當展現氣度。便讓他們先澆灌了田地,過幾日再由你們使用,如何?”
“林縣尉,再過幾日,我們的莊稼就都乾死了。”
“對啊,憑什麼就要讓這些人先澆灌田地?我等也是天子臣民,陛下理應先關照我們。”
“沒錯,不能把水源交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