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公,楊君這是什麼意思?”
短短兩日光景,藺亭局勢已亂成一團麻。
本地蠻人與叛軍相互攻擊,而且越發激烈。蠻人組成聯盟,與儻遲頓人接連大戰,據說頗為慘烈。
可是,楊守文卻穩坐來猿縣城,隔安樂溪而觀戰,全無半點插手之意。
這也使得遠在安嶽縣城的鮮于士簡,有些無法理解。
“這個時候若楊君出擊,可一舉穩住陣腳。
但楊君卻隔河相望,不理不睬,究竟意欲何為?”
敬暉雙眸緊閉,面色沉靜。
等鮮于士簡說完之後,他才開口道:“士簡不必擔心,我已猜到了青之的意圖。
數萬蠻人聚居藺亭,乍看相安無事,可實則隱患重重。
青之大概是想要藉此機會,把藺亭的格局打破……若蠻人分散開來,力量勢必削弱。對於瀘州而言,這是一件好事。如果進行的順利,則蠻人歸化便可事半而功倍。”
鮮于士簡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的確,瀘州的蠻人聚居一處,一旦發生變故,就很容易爆發出衝突。
這種事情在劍南道,時有發生。以往發生了衝突之後,官府或是趁機出兵鎮壓,或是派地方豪酋縉紳前去談判。效果倒也顯著,但卻使得地方豪酋的力量越發強橫。
楊守文,這是要打破這種局面嗎?
分散開了的蠻人,威脅就會減少,官府也易於控制。
鮮于士簡知道,自家老爹鮮于燕也曾有過這種想法,卻苦於沒有合適的機會……
敬暉顯然是猜到了楊守文的想法,所以才不予理睬。
但趙師立卻有些不清楚,於是派人前來安嶽送信,希望敬暉出面,對楊守文勸說。
畢竟,楊守文雖是八州行軍總管,可卻要聽從於敬暉。
敬暉入川,其目的並非是那些叛軍,而是要設法推動蠻人歸化,減少兩邊的衝突。
楊守文此舉,等於是在協助敬暉!
鮮于士簡明白了這其中的奧妙後,也就不再擔憂。
而敬暉則在當晚,把孟涪找來府中,與他一番交談之後,第二天孟涪就命令一部分飛烏蠻人,保護糧草前往瀘州。萬餘飛烏蠻,要處理確實麻煩。敬暉又不可能大開殺戒,同時還要設法給飛烏蠻尋找一個出路。畢竟一萬多人,可不是小數字。
敬暉很清楚楊守文的打算,因為在楊守文從龍臺鎮開拔之前,就曾寫信告知。
把一萬多人遷移到藺亭?
似乎是一個好主意!
藺亭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不似那私鎔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讓飛烏蠻返回私鎔山?敬暉認為不妥!且不說別的,飛烏蠻興兵之後,屢次攻城掠地,造成的傷亡,數目巨大。梓州百姓和飛烏蠻之間仇恨已深,無法化解。如果讓飛烏蠻返回梓州,用不得多久,一定會再起波瀾。所以,飛烏蠻不能返回梓州。
留在普州?
但由於孟凱此前先後攻打普慈和安居,普州人對他們定會有敵意。
這一旦有了敵意,就可能會有矛盾、衝突……所以,飛烏蠻留在普州,似乎也不合適。
如此算下來,讓飛烏蠻遷往藺亭,算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至於楊守文有沒有其他的想法,敬暉並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