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們決定在冥水河畔過夜,等天亮之後,便可以直奔玉門關。
從冥水到玉門關,之間是一片空曠的荒野。相比之下,倒是這冥水河畔安全一些。
楊守文手持九環錫杖,緩緩走下山坡。
那九環錫杖,是上官婉兒送給楊守文。重三十六斤,用玄鐵打造,堅硬無比。這錫杖長約兩米,拿在手中倒是頗為趁手。行走時,錫杖上的鐵環會發出聲響,以驅逐野獸害蟲。
這也是僧人遠遊,常用的器具。
楊守文此行,無法攜帶長槍,所以只好用錫杖代替。
除此之外,上官婉兒還贈給楊守文一口戒刀,鋒利無比,可以削鐵如泥。
只是如此一來,楊守文還真就相視一個走方僧人。
“青之,這風景已經看了一路,難道就不煩嗎?”
明秀已經升起了篝火,看楊守文過來,忍不住開口取笑。
“徒兒,叫我師父。”
楊守文把帷帽取下,遞給了楊十六。
楊十六聞聽,頓時笑了。
他對楊守文懷有感恩之心,故而聽說這次陪楊守文前往西域,雖然危險,卻毫不猶豫的答應。
只是這一路上,他可是聽夠了兩人之間的鬥嘴。
楊守文身為此行的頭領,自然而然就擔當起了師父的責任。
明秀、楊存忠還有楊十六,則變成了楊守文的徒弟。以至於明秀趕路的時候,就曾抱怨:這哪裡是去西域找人,分明就是唐三藏帶著他的三個徒弟準備西天取經。
“是啊,我們就是去取經。
所以明老四,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貧僧座下大弟子,貧僧賜你法名行者,你看如何?”
“老子姓明,另外老子奉道。”
明秀咬牙切齒,但是對楊守文的取笑,卻無言以對。
因為,不知是不是巧合,上官婉兒送給明秀的武器,恰好就是一根行者棒。雖然明秀善於用劍,可是在表面上,還是要提著一根行者棒。這樣子,才符合他的身份。
倒是楊存忠,依舊使用的是那口祖傳的斬馬刀。
而楊十六是一對短刀,外加一根鐵棍。
這還真就變成了西遊取經的隊伍,楊守文這一路上,自然也少不了拿明秀來取笑。
另一邊,楊存忠獵來了一頭黃羊,在火上燒烤。
夜幕,漸漸將臨。
一輪皎月升起,高懸於夜空中。
楊守文坐在河堤上,看著那皎潔的明月,思緒卻飛回了洛陽。
小過現在,會做些什麼?是不是又沒有完成功課,被那位桓道彥真人罰抄經文呢?
父親,應該已經返回洛陽了吧。
一月這會兒說不定已經睡了,悟空它們估計是守在八角樓外……還有,嬸孃,宋氏和青奴……也不知道她們這會兒在做什麼,真的是有些想念。還有幼娘!原本以為會離她越來越近,可是現在,卻似乎離她越來越遠,不知道她過得還好嗎?
一個個身影,在他腦海中閃現。
楊守文突然發現,和之前幾次的分別相比,這次的分別,他一下子多出許多牽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