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錢外圓內方的形式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開始成為標準制式,沿用了幾千年,蘊含了中國人外圓內方的性格和底蘊。
秦以後的歷朝歷代,鑄造了名目繁多的各種圓形方孔錢幣,依然不能解決市面上流通貨幣缺少的局面。
隨著大量白銀進入大明,大明銅錢對白銀的比值逐年上升。
官府、地方、鄉紳見鑄幣有利可圖,開始大量鑄造偷工減料的銅錢,謀取錢息。
到崇禎年間,劣質銅錢對白銀的比價達到五千多銅錢對一兩白銀的畸形狀態。
朱順明大肆發展工商業,金錢的流通變得異常頻繁。混亂的錢幣比值、成色各異的散碎銀子、價值頗高真假難辨的黃金……成為貨物流通的一大阻力。
隨著朱順明羽翼漸豐,鑄造錢幣之事逐漸提上議事日程。
………………
玖安鎮,以前的翠玉製衣廠舊址,幾臺不大的機器在騾馬的牽引下不停運轉。
“哐嘡……哐嘡……”
一塊平整的大銅板放在機器上,衝壓模具在畜力的帶動下,迴圈往復的不停上下衝壓。
機器運轉一週,一個黃澄澄的銅錢嘩啦落地。
這種衝壓的銅錢,正面的“崇禎通寶”和背面的“朱明大順”字跡異常清晰。銅錢邊上有細微的鋸齒紋,這是衝壓制錢獨有的工藝,用鑄造的方式絕對做不出如此細微的防偽手法。
朱順明對金融方面的瞭解不是很深入,還停留在簡單的交易、借貸上,因此朱順明的金融政策相對而言顯得保守而穩健。
經濟發展中凸顯的幣值不統一、銅錢、金銀形式、含量紛繁複雜的問題,給交易帶來很大的不便。
朱順明被商業推動,被動的開始鑄造貨幣。
孫元化在膠東半島大肆鑄炮。在鑄炮的過程中,孫元化對鋼鐵合金效能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製造出了硬度高、柔韌性合適的可用於衝壓的鋼鐵。
朱順明出方案,孫元化組織人員研發和製造出錢幣衝壓模具和裝置,從山東運往城步縣玖安鎮朱順明的老巢,開始秘密製造錢幣。
錢幣分為銅幣、銀幣和金幣。
銅幣有兩種,一種小號的銅錢,幣值一文;一種大號的銅錢,當五錢,幣值五文。
銀幣的設計沿用後世普通硬幣的設計,圓形無孔。有一百文和一千文兩種幣值尺寸大小不同的銀幣。
金幣同樣圓形無孔,錢幣正面有“崇禎金幣”、“一錢”或“五錢”字樣,背面是“朱明大順”字樣。
從錢幣的設計可以看住,朱順明打算實行的是銀本位。
兩種銀幣,一種幣值一百文,折銀一錢;一種幣值五百文,折銀五錢。
朱順明將銅錢和銀幣的比值固定下來,同樣將銀幣與銀子的比值固定下來。
銀幣由銀、銅、錫等金屬的合金製造而成。每製造一枚銀幣,朱順明可以得到兩成的錢息,算是一筆很可觀的財富。
金幣只對應黃金,一個標明“一錢”的金幣可以在“玖安錢莊”換得一錢實打實的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