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體明從城步回來後,大感震驚。一個漢人稀少、山民眾多的小縣城,活力竟然勝過府城。
城步縣城中每個人的臉上都展現出笑意和對未來的憧憬,而不是當下大多數平民那種麻木求生的死氣。
一個小小的縣城,衣物產量大到車載船運,農具精美卻價格低廉,稀有毛皮隨便擺在大街上叫賣。
看城外的茅坪鎮碼頭,車來船往,絡繹不絕,均是負重前行。每天得進出多少貨物呀。
好一片繁華盛世!
回到武岡,李體明心甘情願的朝朱順明鞠躬道歉:“公有大才,吾遠不及矣。吾願拜公為師,習經世致用之學,望公賜教。”
對於折服李體明,朱順明也很高興。隨著他地盤的擴大,高階行政人才急缺。李體明有學識、有理想、識時務,再加上他知州的身份,對朱順明來說太及時了。
李體明仔細研究朱順明發布的幾份通告,琢磨出了朱順明的施政特點。
一是平等。規章律法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沒有特例,清貴如岷王也必須遵循律法。
二是依法行事。律法沒有禁止的事情全都可行。譬如商人罷市,換做其他手握重兵之人,說不定就是抓人封店貨物充公,嚴重者人頭落地。但朱順明沒有。
朱順明親口說過“罷市合法囤貨合法高價合法,市場競爭而已。市場的事情讓市場去調節”。
頗有點無為而治的感覺。
………………
武岡州交給李體明,朱順明回到了玖安鎮。
玖安鎮是他的大本營,是他事業的發動機,是他最後的底線。因此,玖安鎮的重要性一點不因為地盤的擴大而降低,反而變得更加重要。
武器研發、技術研發、農業拓展、政策制定、軍事行動策劃……凡是朱順明認為的黑科技、絕密檔案都放在玖安鎮。這個得天獨厚的高地是朱順明橫行的底氣所在。
他趕回玖安鎮,是因為農時到了。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個天大的問題。隱忍的漢人只要有飯吃,就會安貧樂道甘受統治;一旦沒得口糧,漢人爆發出來的破壞力也是驚人的。
崇禎四年,朱老爺子開墾的農莊產量很低,朱順明放出大話,要將農莊變成江南模式。
朱順明對農事確實很在行,尤其是種植水稻和迴圈種養殖。
畢竟他在城步這個地方待過好幾年,一步步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對當地農事農時很熟悉。
朱老爺子開墾的荒地在玖安鎮城外,沿著溪水開墾,全都插上了沙棘,圍城農莊。
朱順明早在冬荒時就因地制宜,在半山腰上蓋了幾棟標準豬圈,用來養豬;山頂種滿桃樹李樹之類的果樹,果樹下打算養雞;靠近河邊有幾個棚子,是讓鴨子休息產蛋的地方;挨近豬圈還挖了一口大池塘,池塘用來養魚,同時方便養豬用水。
農田邊上還有一排暖房,朱順明特意蓋的育秧室,建有夾層,可以生火加熱。
育秧室建得很大,不僅能滿足農莊自己的秧苗需求,還能對外出售。
看著朱順明將自己的農莊弄得大變樣,朱老爺子有些傻眼。農田還能這樣弄?想想確實有道理,種植養殖弄一起,是可以互補。牲畜吃草,不用養殖成本,拉的屎尿可以肥田,增產增收,多妙。
只是那個育秧室朱老爺子看不懂。莊稼還要住房子?把種子往地裡一撒不就完了嗎?
待到朱順明知道朱老爺子種田只是將稻穀種子撒在地裡,如同種麥子一樣種時,有些啼笑皆非。
“你招募的農技員沒跟你說過要育秧插秧嗎?”
“好像說過,”朱老爺子回憶道:“那個老周說過一次,被我罵了一頓。我想拔出來再插回去,豈不是多此一舉?好好的禾苗不被拔死了?”
朱老爺子有些不好意思。虧他自詡種地老把式,一到南方,就鬧出這麼大個笑話。真是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好。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在沒有化肥的年代,積肥是增產高產的最直接的方法。
為了獲得充足合適的肥料,朱順明建了兩個積肥建築,一個化糞池,一個積肥塔。
化糞池建在豬圈下方,同豬圈排洩物有管道連通。化糞池產生的沼液用來追肥和殺蟲。.
積肥塔是漚肥用的。直徑一丈、高三丈的空心塔,三面堆土成坡,方便上下。下方開一小門,用於取肥。
將河泥、枯枝敗葉、綠草、人畜糞尿等從上方倒入,等待自然發酵漚熟,從下方小門取肥,迴圈往復,無窮無盡。
漚肥的肥料用來充當底肥,能極大增加農作物的抵抗力和產量。
“兒呀,你怎麼知道這麼多?”朱老爺子覺得不可思議。雖然農莊還沒有產出,但看朱順明的佈置、建設,產出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