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等了多久,他方才看到前頭車駕上下來了一個人。目力極好的他一眼就辨認出那是袁方,見他上馬時身手還利索,總算是放下了一半的心——至少,這代表皇帝沒有在一怒之下摔什麼硯臺茶盞之類的東西洩憤。然而,這心思剛過,就有人朝他這邊飛跑了過來。
“張大人,皇上召見!”
因出塞之後大部分路途都在荒野之中,為防沿途補水困難或是水源不夠數十萬人馬飲用,除了用武剛車運糧之外,隨行大軍的還有滿載清水的水車。畢竟,斷糧還能靠宰殺牛羊,斷水就真正危險了。於是,由於清洗不便,哪怕是天子的座車,也只是在回師到了開平之後仔細洗刷過一次,但原本鮮豔的朱漆不免黯淡了許多。原本天子車輅決不許臣下登乘,但此次親征在外,也沒有那麼多文官在耳旁嘮叨禮制,因此朱棣自是不在乎這些規矩。
眼看兩個宦官開啟了那兩扇雕木沉香色描金香草板車門,張越便定了定神,穩穩登上了車。車廂的前部設有兩個朱紗簾蒙著的通氣窗,只是由於車廂中不好點燈,光線就顯得有些昏暗,他雖影影綽綽地看見四周車板上雕刻著無數瑞獸瑞禽,卻認不出是什麼。
和尋常馬車不同,這車廂高達六尺,縱使昂藏大漢亦能挺直腰,只是在這顛簸的馬車走路實在難為,他雖竭力穩住步子,但最後下拜的時候仍是一個踉蹌,所幸藉著下拜的動作遮掩住了。他還沒來得及開口,就聽到耳邊傳來了皇帝的話。
“朕讓你先期回京,你所見情形如何?”
“回稟皇上,臣所見上下用命,井井有條。”
“井井有條?廣東颶風失了倉糧,南北直隸水災淹沒田地無數,就是道路橋樑也都泡在水裡,朕派了這麼多人監運軍糧督運軍餉,居然還出現失期,這就是你所說的井井有條?”
“皇上,哪怕是上古堯舜之年尚且大水氾濫天災年年不絕,如今有颶風水災,上下卻齊心協力度過難關,亦足證井井有條。至於軍糧軍餉,臣回京之後遍閱賬冊,深信上下官員並無怠慢之心。皇上凱旋天下皆額手稱慶,況且天下豪勇兒郎盡皆隨徵,上至朝堂官員,下至隨運民夫,大多有親人在軍中,將心比心,誰願意自家子侄於斷糧之危?”
剛剛見了袁方,聽其事無鉅細稟報了京師動向,此時聽到張越這麼說,朱棣反覆思忖,倒是有些信了。只是張越既然說遍閱賬冊,他少不得挑了幾條一一詢問,見其對答如流,更是覺著他回京之後至少沒有偷懶,便滿意地點了點頭。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張越奏完這些,竟是雙手呈上了一卷東西。
那天去了兵仗局之後,張越回到家裡就抽空寫了這個條陳。大明的火器在同時代也算得上是極其先進的,尤其是神機營,但神機營畢竟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充人員。而且,之前朱元璋打天下時的那種兵種配備已經不再符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否則皇帝也不用專門設立三大營。因此,他呈上那捲札之後,就說起了兵仗局的最新兵器配備問題。
上首的朱棣聽著聽著,便忍不住展開了手中的卷札細細看了起來,最後若有所思地看了張越一眼。比起從前的潤物細無聲,張越這一次犀利尖銳了很多,不少言語都是一針見血,而且提到的情形都是他此次親征能夠看到感覺到的。他這麼重武備,這麼費勁苦心造出了京師三大營,但各都司的將兵比從前已經疲軟了許多。他雖然重視勳貴,卻也不想武將獨大,可如今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勳貴,已經是遠遠不如從前跟著他南征北戰的那些人了。
軍職承襲應該寧缺勿濫,兵種配備應該合理專一,邊境屯田應該長效管理……林林總總數千言看下來,他便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索性便低頭很是端詳了一番底下的張越。
步入仕途四年,這個年紀輕輕的張家子弟屢立功勳,在兵部鍛鍊了這麼兩年之後,此次一派出去,守禦興和、主持開中、清查諜探,林林總總都做得很不錯。可惜,這巡撫宣府之職,接下來卻不能再給他。而當初曾經動心想賜出去的爵位,也還不能給他。
“此奏朕會下廷議,你先退下吧。”
等到下了車,重新上了馬背,張越方才抬手擦了一把汗,心想這一關總算是過去了。隨著大軍緩緩前進,他忍不住琢磨起了回京之後會被派到什麼艱苦地方頂缸——要知道,皇帝一向就是這麼幹的,幾乎沒讓他有過什麼安生日子——當然,再想巡撫一方恐怕是不可能了,至於在兵部再想往上升也沒了位子,須知再上頭就是侍郎尚書之類的堂官。最好的結果就是繼續留在武庫司,橫豎一切事務他都已經熟了。
坐在馬上,他忍不住又想起了昔日讀過的徐達《平胡表》,忍不住眉頭一揚。
“惟彼元氏,起自窮荒,乘宋祚之告終,率群胡而崛起。以犬羊以幹天紀,以夷狄以亂華風,崇編髮而章服是遺,紊族姓而彝倫攸理。”
“顧惟一介之菲材,忝授總戎之重任,臨軒授鉞,俾救民於水火之中,分閫握機,幸折衝於樽俎之外。旌旗麾而淮沂下,金鼓震而青兗平。濟水盡曳其兵,萊陽競崩厥角。”
“風驅雷厲,直搗大梁。電掣星馳,旋收西洛。濟師以略衛相,卷甲而趨邯鄲。率樓櫓發臨清,先聲動如破竹。策貔貅克通路,勇勢疾若燎毛。鎮戌潰而土崩,禁旅頹而瓦解,君臣相顧而窮迫,父子乃謀乎遁逃。朝集內殿之嬪妃,夜走北門之車馬。”
儘管如今的蒙古比那時更為不堪,但草原上風雲忽變,還不能掉以輕心。終明一世,這草原上的大敵就不曾消停過,若是一個不好,二十年後土木堡事變更是丟足了朝廷臉面,再加上緊跟著的衛所頹敗,明軍無力的情形之後自中明至晚明幾乎沒怎麼改觀過。就拿眼下來說,那些文官之中名人無數,而武將中除了張輔,還有誰能稱得上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