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劉鄖走到老蔣面前,向他敬禮的時候,他才清醒了過來。
不過蔣委座仍舊一言不發,對於眼前亂哄哄的場面,似乎略略有些不悅,於是就親自帶著劉司令,去了隔壁的休息室,並讓侍從官送了些茶水進去。
休息室就是休息室,尤其是戰時的地下休息室,更是簡單而又簡陋。
委座的專用休息室中,只有一張單人行軍床,外加一張小小的書桌,以及幾條充當坐凳的軍用木箱。
搞得老蔣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劉司令卻暗暗敬佩不已,這才是一個華夏軍人的樣子,連抗戰的領袖都能如此自律,又何愁華夏不能迎來抗戰勝利的那一天。
說到地下指揮部的防空,劉鄖也算是半個專家了。
他曾親自參與了川西秘密基地的設計,原本是仿照德軍大本營的“狼穴”來修建的,經過智腦與螞蟻機器人的輔助加固,應該能抗住低當量的核子彈。
倘若鬼子進行戰略轟炸,南京的各個要害部門,絕對是優先照顧的物件,即使出動空軍攔截,也是盡人事聽天命,因為防是防不住的,唯一能做的,是減少空襲時的次生災害,比如火災之類的。
若真被重磅炸彈給光顧了就認命吧。
但是在倉促之間,也不好讓螞蟻機器人,來加固南京小營的地下工事,那也太駭人聽聞了。
好在劉司令有一防空法寶,那就是川西版的防空預警雷達,看看1940年“倫敦上空的鷹”,就知道這玩意兒,究竟有多厲害了,現在還是1937年,更是川西的獨家殺手鐧。
正準備談談防空預警雷達的事,老蔣卻從書桌上抽出一張檔案,讓他自己先看一看。
劉司令只好快速略讀,赫然正是聯合集團軍的資料,該軍的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45集團軍,下轄三個德械師,外加一個重炮團,一個坦克團,以及一個獨立飛行團,兵員總數五萬三千多人。
在原來的時空,由於華夏近現代的積弱積貧,導致整個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僅組建了40個集團軍,以及200個正規野戰師的番號。
有些部隊雖然是旋起旋落,比如第1集團軍的番號,先後就輪換了四五支部隊,但是集團軍的總數卻一直保持在40個,而野戰師也出現了新編師、暫編師,以及預編師,等小規模的實驗性部隊,做不得數的。
現在緣於川西勢力的崛起,連集團軍的番號也多了幾個。
讓劉司令秫然一驚的是,第45集團軍中將星如雲,比如201師師長鬍璉少將,202師師長陳子良少將,203師師長張靈甫少將,以及坦克團團長邱清泉,重炮團團長黃維,以及獨立飛行團團長封向忠。
除了封向忠是名不見經傳外,其餘五個主官全是牛人,首先就是胡璉胡伯玉,是劉鄖一直想籠絡的“猛將兄”。
此人是黃埔四期畢業,屬於長期走黴運的那種,長期在營長與團長之間徘徊,直到1943年石牌要塞保衛戰,才名揚天下,曾被偉人評價為“狡如狐,猛如虎”,後來在臺灣更是被榮為“一代戰神”。
陳子良是黃埔一期生,資格比胡璉還老,1935年就讀陸軍大學13期,嗯,算是某人的陸大校友。
另一時空,在整個抗戰期間,陳將軍長期擔任預備役師師長,或地方警備司令等職務,直到1943年接任71軍,才真正的威揚於滇西與緬甸,曾被英美盟軍指揮官贊為“華夏之名將”。
不過一說到血戰四平,就不得不提起此人了,除去各自的立場之外,陳子良的軍事指揮才能,也是可圈可點,能將宋代岳飛的“撒星陣”活學活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與古代名將相比也毫不遜色。
“四平血戰”,之所以被稱之為血戰,除了戰況慘烈外,也有“撒星一出,見血方收”之意。
陳子良在四平廣佈子母地堡壘,為了防止士兵懦弱怯戰,採用混凝土封閉了出入口,導致林副主席的十多萬精銳,奮戰了十九晝夜,竟然拿不下不足三萬人的四平守軍。
偉人曾高度評價陳子良,認為他是“傑出的軍事人才,連林副主席也略遜三分”,而蔣委座也曾對他讚譽有加,認為他“創造了人世間的奇蹟,不愧為難得將才”。
因此,劉司令認為他是守石家莊的最佳人選。
張靈甫是黃埔四期生,能文能武,字畫堪稱一絕,成名於北伐戰爭期間,許多同學還在當連排長,他已經是團長了,因才華出眾、得志甚早,因此以驕悍而聞名,所統領的七十四師號稱“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