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撫工作竟然如此重要,赭文和頓時喜笑顏開,而且越琢磨越覺得有道理,成昆線全長850公里,修建起來固然是麻煩了點,但是說到維修與守護,更是頭痛萬分。
好好的華夏正規軍,總不能一邊與日本鬼子作戰,一邊與鐵路沿線的百姓作戰吧?豈不是帶頭破壞民族統一戰線。
看到赭文和終於想通,劉司令也鬆了一口氣。
文和兄可是經世之才,無論人生的經驗閱歷,還是各處的人脈關係,都門兒清得很,只要套上中央軍的光環,足以應付各種突發情況,有此人助陣的話,劉司令去大涼山修路的勝算大增。
赭文和要隨尹昌衡,安撫涼山地方民眾,那麼具體負責樂山和峨邊鐵路的,就還得需要人手,何況鐵路沿線,也需要一定的警備力量,劉鄖思考了半響,才想到第三旅代理旅長龐太師,此人老成持重,正是最佳人選。。
隨後,劉司令立刻與南京方面聯絡。
然而老蔣不但同意了他的提議,也不計較赭文和的過去,還提到了一件大事,“孔財政部長決定親率沿海的富商們,來城都等地進行投資,希望劉鄖與劉湘等人予以接納”。
劉鄖不由大喜過望,因為眉山與樂山等地的發展,遇見了瓶頸現象,急缺資金與企業家。
而沿海富商們的到來,正好可以填補了這個空缺,他也正好少去一樁煩心事,連忙做好水電站、化工廠和化肥廠,及其相關的開發計劃,讓這群民國時代的“企業家們”,有的放矢。
這些計劃與具體方案,一律託付給了尹沁蘭,讓她屆時轉交於孔玉玲。
劉鄖也知道此去涼山,必然事多而雜,中途根本無暇分神,而且他還準備在眉山和越嶲同時動工,連修路的施工隊,都被他預先的分成了兩撥,真是‘一萬年太久,只等朝夕’。
去越嶲縣的那一撥人,將坐飛機直達越嶲,所需的機械裝置,也由螞蟻機器人搞定。
將茂州市和川西縣安頓好後,劉鄖與三論大師轉戰城都,與劉湘一起面談,做最後的協商。
劉主席卻顧慮甚多,他認為對於樂山與眉山的開發,是可以考慮一下,對涼山鐵路也將鼎力支援,唯有沿海商人投資的問題,他有些不同的看法。
還沒等劉主席細說,劉鄖就已經猜到了幾分。
劉湘的弦外之意,所投資的物件,應該是以山城重慶為核心,此地是川軍出川的咽喉,也是四川對外交流的視窗,自然是需要重點建設、重點投資。
而與之相反的是,沿海的財團勢力若是想深入四川,對城都等地進行投資的話,川內的官紳們將堅決抵制,可惜,這些沿海商人,又不是真正的投資商人,他們都是“沿海工業內遷”的先鋒隊。
由於日本的“二二六”事件,以及前不久的廬山刺蔣案,導致大小的軍閥們都明白一點,中日全面戰爭一觸即發,其中部分有識之士,更是再三提醒蔣委座,要他將沿海的重工業,逐步撤到內地來,避免在戰爭爆發之後,要麼便宜了日本鬼子,要麼被慘烈的戰火毀於一旦。
因此想將“富商”滯留在重慶,只是劉湘的一廂情願。
劉司令如果沒猜錯的話,這些人來四川后,所投資的重點,應該是以農業、鋼鐵廠、化工廠,以及道路交通業為主,重慶,他們或許會投資,但是城都及其周圍,才是他們投資的重點。
當然劉湘非要這麼幹的話,劉鄖也不會對著來,相反還要求同存異。
因為劉司令已非吳下阿蒙了,他希望用川內三巨頭之間的默契,換取他在大涼山的發展空間,於是將樂山等地的情況,大致說了一下,不管最後的結果會怎樣,他都不會再多說什麼了。
看到劉鄖如此知趣,劉湘也投桃換李。
劉主席不但極力支援川西的鐵路事業,還當即授予某人川省鐵路副主席之職,讓他全面負責四川鐵路的修建,至於將川西第二、第三旅調往涼山一事,也無任何疑議,反而還會提供一定的便利。
調走第二、第三旅,劉湘就真的很高興麼?
又怎麼高興得起來,這兩個旅是兩根釘子,是劉主席遏制川西勢力東進的重要棋子,一旦被調離,城都平原將無險可守,城都可是川省的首府,倘若川西坦克旦夕即至的話,任誰都睡不踏實的。
好在劉鄖這廝也成熟了,深知劉湘心中的小算盤,於是主動提出將川西第一旅調至汶川縣,填補第二、第三旅所留下的空白。
第一旅旅長郭祺勳,畢竟是川軍舊將,劉主席自然信得過的。
從此教導旅駐紮川西縣,鐵路警備第一旅駐茂州,而川西第一旅駐汶川,形成了較為穩定的三足鼎立格局。
不過劉湘所不知道的是,劉鄖早就透過川西大學,培養出了大批的初級軍官,在鐵幣的堅挺保護下,如同洪水猛獸一般,衝入各地的鐵路警備旅,目前而言,已拉攏了五六個警備旅,一旦有需要,即刻可擴編為師。
何況在劉鄖看來,民國年間整個華夏最不缺的兵種,正是普通意義上的步兵,倘若想向蘇聯學習,玩什麼裝甲坦克海,卻又沒那麼多的技術士官,因此最划算的兵種,只有空軍部隊。
因此暫設三個步兵旅,也足夠川西所用了。
見過劉湘之後,劉鄖就立馬去見尹昌衡,也幸好他去得及時,尹專員正準備效仿劉表,來個“一騎平涼山”。
氣得劉司令兩眼直翻白,劉表當年能“一騎平荊州”,還是依靠了蔡瑁、蒯越等荊州的地方豪強,不知尹老能找到什麼帶路黨,萬一‘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就悲劇了。
被劉司令一語道破後,尹昌衡也有些尷尬,這才同意暫留城都兩週,等待張興華的第三旅與赭文和的政工人員,不過尹老總的特使們,倒是可以提前撒下去,只要捨得一堆官帽子,總能拉攏一些熊孩子的。
真正“一騎入涼山”的先鋒,當然是劉鄖與三論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