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將們踴躍報名,請求出戰,而蕭思溫一概回絕。抱頭蹲牆角,蕭思溫深諳捱打技巧。
柴榮接連攻城拔寨,遼軍則在蕭思溫的領導下堅持
“不抵抗”政策。幽州士氣低落、軍心動搖,將士們紛紛投降,百姓們則逃往山林,幽州瀕臨崩潰。
主戰派將領怒不可遏,上疏彈劾蕭思溫,指責他丟城失地,要為丟失三關負全部責任。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
“昏庸”的穆宗說了那句名言,三關本來就是漢人的土地,漢人拿走就拿走吧,不能算咱們的損失。
破案了,穆宗其實是在盡最後的努力來維護蕭思溫。而幽州城裡被嚇尿的蕭思溫也不斷上表,懇請穆宗御駕親征。
柴榮忽然重病,倉促退兵。蕭思溫這才敢率領精銳部隊象徵性地追了一下,還沒進入交戰區,就謊稱沒有發現敵軍主力,然後急忙退回幽州城。
當聽說柴榮駕崩後,
“燕民始安”。蕭思溫能力低下,身居高位,尸位素餐,不僅
“無所匡輔”,還犯下嚴重過失,成為朝堂之上的眾矢之的。穆宗遇刺當天,陪穆宗喝酒的就是蕭思溫,史籍上留下意味深長的一句話,
“思溫……等進酒上壽。帝醉還宮。”也就是說,蕭思溫等人把穆宗灌醉,隨後穆宗就被弒殺,而蕭思溫又是第一個向景宗通風報信,並將他帶到案發現場柩前即位的,景宗即位後便對蕭思溫大加封賞。
細思極恐。我們還可以繼續放飛思想,斗膽亂猜:醉酒中的穆宗為何會在半夜突然返回行宮?
或者換個問法,有什麼事是他必須親自緊急處理的?如果是
“某些人”意圖謀反,一切疑問將迎刃而解。至此,我們可以將整個
“穆宗遇弒”或者說
“景宗發跡”串聯起來:景宗久有謀反之意,其核心成員是韓匡嗣、高勳、女裡等,隨著
“景宗黨”勢力的壯大,被穆宗視為心腹的蕭思溫也開始偏向新興的
“景宗黨”,為自己找下家。那一日,蕭思溫等人將穆宗灌醉,隨後密謀下一步的
“大事”,而穆宗也終於透過某種渠道獲悉了他們的陰謀,於是連夜返回行宮。
完了,堵家裡了,隔壁老王慌了,情急之下只能將穆宗提前送走,隨後嫁禍給幾名廚子、服務員……上述觀點純是我個人揣測,後文也會補充一些細節作為間接證據。
作為
“穆宗黨”的骨幹,蕭思溫不僅躲過了
“景宗黨”對
“穆宗黨”的清算,身份地位不降反升,榮升國丈,榮耀達到巔峰,朝中對他的不滿情緒也隨之達到頂點。
於是在一年後,當蕭思溫陪景宗外出打獵的時候,遇刺身亡。當時的官方通報是死於意外事故,
“為盜所害”。據說景宗非常憤怒,下令徹查。幾個月後,案件告破,確認是一起謀殺,主謀是國舅蕭海只、蕭海里兄弟,還有蕭思溫的弟弟蕭神睹。
海只、海里伏誅,神睹先被流放,一年後亦被誅殺。但是,
“蕭思溫遇刺案”遠沒有這麼簡單,日後這件案子將被重提。這是
“景宗黨”進行權利重新分配的重要一步,可以預見的是這個案件的真相永遠不可能被揭開,還是那句話,沒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不能破的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