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興蓄養假子,特別是藩鎮軍閥和宦官,養子冒隨主姓,人之常理。朱溫的養子姓朱,楊復恭的養子姓楊,天經地義。按昭宗的說法,姓李就是忠於皇上,姓別的就有造反嫌疑?
再者說了,楊復恭也不姓楊,他本姓林,入宮之後被宦官楊玄翼收為養子,故而改姓楊。所以說,如果真拿姓氏論忠奸的話,只有楊復恭讓養子姓林,才是謀反的表現。
楊復恭啞口無言,一半是嚇的,一半是氣的。
孔緯事先沒給昭宗通氣,就擅自對楊復恭“宣戰”,將昭宗裹挾進一場在錯誤的時間發動的錯誤的政治鬥爭中。其結果可想而知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昭宗皇帝順水推舟,對楊復恭說:“朕想讓你那個姓胡的養子侍奉左右。”
昭宗點名的正是楊復恭最為得意的養子——楊守立(原名胡弘立),此人武藝超群,勇壓六軍,禁軍將士都很畏懼他,之前僖宗困於鳳翔的時候,就是他與李昌符路怒症發作,誘發了李昌符叛變。
昭宗擔心楊守立會成為將來“倒楊運動”的重要障礙,於是化敵為友,借“姓氏造反”之說把他拉攏過來。
楊復恭不得不把楊守立引薦給皇上,同時也期盼楊守立會成為自己在皇帝身邊的眼線。
楊守立是一把雙刃劍,是楊復恭與昭宗爭奪的焦點。
昭宗當然是有把握策反楊守立的。
首先,昭宗賜給他皇族的姓氏,從此之後,楊守立就有了一個新名字——李順節。為了敘述的統一,後文將沿用“楊守立”。
其次,升官。
在禁軍序列中火箭提拔楊守立,又讓他遙兼鎮海節度使,再給他加宰相頭銜。在文官圈子裡,是宰相;在武官圈子裡,是禁軍司令;在地方,還是一個藩鎮。三界精英,而所有的升遷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
楊守立很快就跪倒在糖衣炮彈面前,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倒楊運動”中。
挖了楊守立這個小牆腳,讓昭宗看到了分化瓦解“楊派”勢力的希望,只需假以時日,溫水煮青蛙,宦官毒瘤就可以被輕鬆剷除。
然而孔緯疾惡如仇,向來仇視這幫以武力欺壓皇帝的武夫,而他的政治覺悟更為愚鈍,他還是沒有領悟到昭宗皇帝的良苦用心,更不懂火箭提拔楊守立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手段。
楊守立榮加宰相銜的當天,其幕僚告訴他,按照慣例,中央宰相辦公廳應該有個歡迎儀式。
於是,楊守立屁顛兒屁顛兒地找孔緯,詢問儀式的注意事項,是不是需要集合文武百官列隊歡迎啊?我是直接發表就職演說呀,還是先來個獲獎感言,用不用痛哭流涕訴說自己悲慘的童年遭遇啊,用不用感謝這個感謝那個……
孔緯懶得搭理他,派人傳話:不用集合。
楊守立還以為是文武百官早已在宰相辦公廳恭候了呢,於是興高采烈地來到工作崗位,卻發現單位裡冷冷清清,沒有歡迎儀式,沒有橫幅,沒有鮮花和掌聲……楊守立甚至以為自己走錯了門。
寶寶心裡苦,他要說出來。
一日,楊守立終於見到了孔緯,便向他提起這件事,尋求心靈治癒。
孔緯卻給他傷口撒鹽,“你真把自己當成宰相了?”
楊守立被噎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滿腹委屈。
與迂腐的孔緯不同,楊守立對昭宗皇帝的良苦用心是心領神會,更對自己得寵的背後邏輯有深刻的領悟。深知楊復恭就是他的投名狀。
告發檢舉楊復恭,成了楊守立的日常工作。在昭宗的默許之下,楊守立與楊復恭的爭權奪利也無需遮遮掩掩。
於是,朝廷裡悄然興起的一種“楊守立現象”,凡是DISS楊復恭的人都會獲得嘉獎,黑、噴楊復恭是最時興的政治正確。
在這種氛圍的暖場下,“倒楊運動”再也不可避免。
這場“倒楊運動”是昭宗的頂層設計,只不過這個設計並不精密,也不嚴謹,因為它缺少最為重要的一環——觸發機制。
我們還原昭宗當時的處境,就不能埋怨他的異想天開,也不能嘲笑他的不自量力。他擁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念,除此之外,他真的一無所有。
他的處境相當被動,實力非常薄弱,在這種條件下,他確實無法準確地做出預判,制定出一份時間表。
經濟落後,只能猥瑣發育。
何時開團?隨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