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內容,只看卷面,單說這卷子的第一印象,劉建網便十分滿意。字數不多不少,乾淨整齊,該有的都有,很不錯。
再看內容,第一題答得很精粹,還提到了天然氣發電等等,都是用的最樸實的語言,豪不浮誇,不錯。
至於第二題,也許在老教授眼裡十分簡單,但劉建網可不這麼認為。
初出茅廬的學生與工作過的人,完全是兩種概念,知識結構也有極大的不同,剛剛閱了那麼多卷子,90%的人都只提到了建電廠,其餘很少人才能想到“輸”電,至於“限”電,張逸夫是唯一一個提到的。
看到此處,劉建網不禁問道:“陳教授,張逸夫父母也是咱們系統的吧?”
“這個我不知道。”老教授已經看起了其它卷子。
旁邊的輔導員連忙答道:“是了,家人都在薊京供電局,比較基層。”
“嗯……”劉建網沉思片刻,供電局基層無非就是執行維護變壓器、供電線路、電錶一類的東西,不可能對宏觀電力管理有所涉及的,張逸夫卻答得卻絲毫不遜色於部裡的專業管理幹部,這著實令人匪夷所思,怕是閒時沒少閱讀相關的報刊文獻。
無論如何,這道題張逸夫答得都幾近完美。
劉建網終於瞄向了最後一道題,本來期待的心情,漸漸變成驚訝。
他的表情漸漸產生變化,越看越驚,不覺中,後背已經滲出汗來。
說來也巧,前幾天部裡剛剛和計劃委員會的領導開過一次報告會,由整個領域內最權威的專家提出了20年規劃的報告,而出這道題的想法,也正是源於那次會議,劉建網想拿大家的設想和那位專家比較一下,看看還有沒有那麼天馬行空的人。這個會議雖然是嚴肅的、保密的,但聽過那位專家的報告後,無論是部裡領導還是計劃委的領導,當時露出的都是同陳教授一樣的表情。
不屑,不信,不可思議,不可理喻。
包括劉建網本人亦是如此。
現在自己用電都困難,怎麼可能還賣給歐洲?百萬大廠普及?這連美國和日本都沒有做到。太陽能發電,核電,這些詞對大多數人而言更是連聽都沒聽過。
看完張逸夫寫下的最後一行字,劉建網已是渾身冷汗,他默默地將卷子放下。
要麼,張逸夫和這位權威專家認識,有機會接觸到這份保密的報告。
要麼,張逸夫擁有和那位留美博士相同的視野與眼界。
搞人力的人,不一定是最出色的人,但絕對會發現最出色的人。
“我想見他。”劉建網再也無法掩飾自己急切的心情。
………………
宿舍中,張逸夫與郝帥聊得正歡,突然學生會主席鄭道行敲門進來,通知他立刻返回階梯教室。
“啥事兒啊?”郝帥不解問道,“不會是畢業論文出問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