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的愛戀,尤其是其中的苦澀...
是很不好拿捏得,畢竟年輕人的心,太難解。偏偏這首歌做到了那種感覺,甚至還不止於此。
光憑這個,就已經足夠優秀了。
何況整體看下來:
這首歌無疑第一時間就會給所有觀眾,一種抓耳,上口的感覺。可這種歌曲,往往是口水歌,說白了就是用一些經典旋律,寫點新歌詞,然後發出來。
要保證不落於這個俗套,還要一樣抓耳上口,那...
這就是金曲了。
於是間奏之後,過渡段、副歌重複,情緒進一步蔓延,相信這樣的感覺會持續到最後。幾位導師頓時臉露羨慕之意,看著林俊捷:
“恭喜啊...”
對方則是樂呵呵,也笑道:“確實挺好,我喜歡。”
這首歌唱到這裡,其實大家的心態已經變了。比如兩位被選中的導師,從一開始大家好奇,他自己也或許帶點忐忑的心態,到現在已然成了被眾人羨慕的物件。
哪怕是...很可能贏。
對,之前是節目組安排了劇本,讓韓升會贏,所以才有第二輪的挑戰第二位導師。
但現在韓升唱之後麼,
那確實合理。
畢竟最後投票的是觀眾,就看著太多人,都隨著他的歌詞而沉浸其中。這種情緒,每重複一段副歌演唱,便積累盤旋其中,醞釀著。
當最後,也依舊是那般情緒。
這其實對於音樂人來說可能有點遺憾,希望最後多來點變化之類的創新。
但實驗性元素已經足夠。
而一段優秀的旋律只需要重複,就足以讓其反覆被聽多遍,然後一直傳唱。
“離愁能有多痛,痛有多濃
當夢被埋在江南煙雨中
心碎了才懂...”
最後一聲落下,尾奏繼續,餘音嫋嫋,但故事卻似乎在觀眾的腦海裡,更進一步地蔓延開了。
...
“好,謝謝韓升帶來的經常演唱!”
直到主持人華少出聲上臺,這會觀眾們才陸陸續續響起了掌聲。
然後越來越大,越來越響。
這基本上不是現場導演能帶節奏的,因為這個節目的設定就是,觀眾揮舞手裡的裝置,給歌手集聚能量表示支援。這一點,導演組也在節目開始前反覆強調了:
畢竟,那麼豪華的裝置可不是白弄得。
不搞點花裡胡哨的...
那就對不起這麼高科技的氛圍,對不起節目組的“創新”。結果沒想到,這第一首歌下來,就讓大家恢復了支援的最原始方式:
全場鼓掌。
憑藉嘴快出名的華少,似乎都難以從這掌聲中找到合適的插嘴的點。當然,現場氣氛這麼好的情況下,導演組自然也不會讓他強行打斷。
這可是多好的錄製素材啊。
要知道很多綜藝錄製現場觀眾鼓掌,都是差不多那意思就行,甚至節目不精彩的話也就是敷衍。畢竟大家也不是《我是歌手》的觀眾,個個都是影帝影后...
所以有時候,後期甚至還會用那種罐頭笑聲烘托氣氛。
聽著就無語。
而現場的掌聲歡呼持續一分多鐘,導播也就指揮者拍了一分多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