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照常升起》可以說是姜聞本人最喜歡的電影了,但是拍攝的時候就一言難盡。
當初投資的太合撤資了,隨後姜聞找了寧遠和楊首成兩個財大氣粗的大老闆接盤。
電影投資包括宣發在內,五千多萬,票房則慘不忍睹。
但這依然是他本人最最喜歡的電影。
用姜聞的話說,《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天給他的禮物,《讓子彈飛》是他給觀眾的禮物。
兩部電影面向的人群不一樣,《太陽照常升起》面向的通俗點說是高智商人群,他期望觀眾有縝密的邏輯思維,看得懂各種交叉蒙太奇中的隱含意義,同時也要有發散思維,看得懂影片中的每一個點到為止其實是水到渠成。
而《讓子彈飛》是面對普羅大眾,他運用的是普適價值觀中的幾個好電影必備,電影主線清晰,雖然也有各種暗喻,但是這並不妨礙影迷能看的懂。
在加上有葛由、發哥、姜聞、陳昆、劉家玲等一票知名演員。
好劇本,好演員,好導演,等於票房大賣。
姜聞來找寧遠的時候,除了帶著寫了四五成的劇本,還帶走了一本紙都有些發黃的,名叫《夜譚十記》,作者叫馬士圖。
而寧遠坐在自家莊園的包房裡,給姜聞倒上酒之後,這邊拿起來姜聞只寫了一半的劇本了看了起來。
果然,就是脫胎於《夜譚十記》中《盜官記》裡面的那個故事,《讓子彈飛》。
《盜官記》故事框架並不複雜,講述了一個懵懂少年的家人被當時的大地主豪紳迫害致死,少年成人後自立山頭,招兵買馬,劫富濟貧,鑽了當時世道弊端的空子後由盜成官,最終手刃仇人的故事。而故事結尾的悲劇迴歸,“張牧之”被戕害——是在意料之中的。
這樣的悲劇結尾無疑更契合作品的諷刺意味,可以更誇張點說是為了達到悲天憫人,警世疾呼的目的。故事只是個皮囊,皮囊中的血肉才是作品的精神核心。
《夜譚十記》以戰爭年代川蜀偏僻縣城的十個窮公務員為主體,以閒暇擺龍門陣為載體,透過故事看清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當時的黑暗與不公,展露官場上醜態百出的官僚與地主的貪婪與愚蠢,體現普通民眾是如何在壓榨與欺騙下艱難而麻木的生存,活脫脫一幅川人眾生相。
可謂是書奇事則可愕可驚,志畸行則如泣如訴,論民故則若嘲若諷。
“師哥,你就說吧,這電影你打算要多少錢拍出來。”寧遠看完劇本之後,拿起酒杯跟姜聞碰了一下。
姜聞這一杯酒喝下去,“這電影我是打算拍成一部商業大片,我想請周閏發和葛由,投資肯定不會少不,沒數。拍完了算。”
“兩億夠不夠。”
“應該夠了。”
“行,我投了。”
“仗義。”
姜聞端起酒杯跟寧遠碰了一個。
“對了,還有一個事,我這部電影想拉著英皇的楊老闆一起投資。上次那部電影可是讓你跟楊老闆賠了不少。”
寧遠笑了笑,“我沒什麼意見,只要師兄你能搞得定楊老闆。”
就這麼幾句話,事情就定下來了。這次見面的談話經過姜聞的口中在某次訪談中讓很多觀眾都知道了。後來也成為關於寧遠“仗義”的佐證。
隨後姜聞就帶著沒寫完的劇本,去了香江見楊首成,並想一併搞定“黃老爺”周閏發。
楊首成也是很大氣,沒在乎《太陽》上賠的錢,跟姜聞聊了聊直接就投了。
姜聞搞到投資以後,就去找了發哥。靠著半個劇本,又搞定了發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