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影響生活質量。
這是很多中國父母,努力一生的動力。
透過自己的努力,為下一代創造更多的底氣和選擇權。
是最能讓他們有成就感的事情。
即便是條件差一些的,那也會努力讓自家的小孩有書可以念。
書中自有黃金屋,上了大學,也便有了更多的選擇。
也有反過來,一點都不努力,卻口口聲聲養兒防老,希望小孩子給自己創造更多選擇的父母。
當然,那就是另外一種故事。
但不論哪一種,重點都是“有選擇”。
有些選擇,是父母給的。
有些選擇,是自己爭取來的。
說回到明星。
其實,就算是補報志願,也一樣是按照補報的分數,擇優錄取的。
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會比正常錄取還要更難。
如果明星的成績不夠高,想要透過補報上大夏,那也是天方夜譚。
畢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從第一志願落榜,沒有重點大學可以上的,比比皆是。
但九八五大學沒有招滿的情況,卻並不那麼常見。
所以,高考分數高的,比分數低的,有更多的選擇。
可是,有選擇,就能代表一切嗎?
沒錢沒閒的,多半都沒有時間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但有錢有閒的,就一定快樂嗎?
“我長這麼大,你是第一個說我智商不太高的。”
明星毫無徵兆地開始不問自答: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一直都是年級第一。”
“第一次高考,考了全省第三名。”
“結果我報的,文理兼收,在理科不算熱門的北大法學,全省第二也報了。”
“因為理科只有一個招生名額。”
“我就落榜了。”
“我第二次高考,考了全省第二名。”
“可能是法學在文科太熱了,所以原本沒想報法學的狀元,在最後時刻,更改了志願。”
“我就第二次落榜。”
“然後,就被我爸爸安排補報了大夏的中醫系。”
明星的和盤托出,來得有些突然。
他明明很高興,回藝說他智商不太高。
聽過之後,自己還經常把這個掛在嘴邊,當成了萬能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