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六月司馬懿駐軍宛城以來,頻頻遣使安撫於他。
如讚賞他鎮守東三郡,數年如一日抵禦巴蜀,勞苦功高,乃曹魏中流砥柱也。
如聲稱曹魏不日將再伐孫吳,荊州亦然會出兵,讓他繼續操勞,鎮守好巴蜀與曹魏的邊地。
等等。
讓他寬解了心思,以為曹魏不會洞悉自身所思,進而沒有作準備。
連丞相諸葛亮書信來,讓他早日作準備,他都覺得無需著急。因同樣鎮守在荊州的左將軍張郃,並沒有勒兵馬而動的跡象。
且他一旦讓吏民備戰,恐被司馬懿洞悉了虛實。
然而,倏然之間,司馬懿便遣人來,催促他入雒陽述職。
入雒陽,則不得歸。
不入,則會被司馬懿以不聽排程為由,斷定他有貳心,率軍來討。
無奈之下,他被迫提前舉兵。
當日,他尚且以為,有萬餘兵馬的自身,倚仗上庸堅城,以及巴蜀的援兵,可高枕無憂。
因宛城距雒陽八百里,而上庸距雒陽一千兩百里。
司馬懿若率軍來討,先上表雒陽請詔令再督各部兵馬來,至少耗時一月,他早就作好迎戰的準備了。
且上庸城依山而築,三面被沔水環繞。
城下沔水之處,尚有木柵欄修築的“白馬塞”,可遏住從荊州逆流而來的水路。
其易守難攻,有些類似於襄陽城。
縱使敵來五倍攻之,亦無俱之。
昔日他引夏侯尚及徐晃,攻破是時駐守上庸的劉封,還如此嗤笑:“封、耽據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
哪料到,今日他竟亦淪為笑柄。
司馬懿率軍入駐宛城時,便是帶著曹叡“孟達若反,卿可伐之”的詔令,無需再度上表。
且,他並沒有調動張郃部。
乃是一直讓張頜部按兵不動,來迷惑自己。
暗自調遣了荊州從事州泰,早就領兵馬蓄勢以待,與遣來催他入雒的使者,同時出發前來上庸。
州泰,乃南陽郡人。
少有名聲,深諳軍略,且勇猛過人。
在司馬懿駐宛城時,常被刺史裴潛所遣,至宛城稟報軍務。
亦因此,才能被司馬懿賞識。
深諳荊州地形的他,被司馬懿委任為先鋒,暗中領軍兩千,一路疾襲上庸而來。
東三郡四百里崎嶇無比的山路,僅用了五日便趕至!
是時,孟達正帶著士卒及民夫,修繕遏制水路的城外白馬塞。
州泰驟然兵臨,大肆鼓譟而攻,驅趕著民夫倒卷衝塞。
孟達猝不及防,且出城修繕防禦工事的兵卒本就不多,無法抵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