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廂加在一起,一共兩萬五千人。
雖然兵馬不多,但大部分都是騎兵,對敵人的威懾力,還是相當大的。
出征前一天。
隆武帝親臨軍機處,聽取孫傳庭的作戰計劃。完後,親自為孫傳庭斟酒:“祝愛卿旗開得勝,馬到成功,朕在京師等你的好訊息!”
……
六月二十五,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長城喜峰口之外,一條寬敞筆直的大道,正通向草原的深處,哦,已經不完全是草原了,自從朝廷重新設立大寧衛,修建大寧城,設定大寧巡撫和大寧總兵,招募流民,遷居大寧以來,喜峰口之外到大寧城的道路兩邊,漸漸阡陌縱橫,開出了很多的田地,種上了新式的玉米,一眼望過去,農田和草原共存,已經難說是塞外草原了。
此時在豔陽之下,兩邊的玉米田地裡有百姓正在除草,官道上,馬蹄聲聲,一隊隊甲冑齊全的大明騎兵,正急急往北行進。
看到大明騎兵,田中的百姓都是興奮,不時有人起身舉手歡呼:“萬勝,萬勝!”
為了鼓勵關內百姓到大寧來屯田定居,朝廷定出了草原圈地,一人三十畝,永久歸自己,官府提供耕牛、騾馬、玉米種子和簡單住處,五年免賦,十年減半的誘人條件。
但待遇和風險同在,長城外蒙古人和建虜人的兇名都在,他們去往長城之外屯田定居,個人和家人的生命財產,能得到保全嗎?
為了去除百姓的疑慮,朝廷作出保證,大寧巡撫楊蕙方更是派人到各處宣講,連哄帶騙,拍著胸脯保證,到處拉流民,不過第一年響應朝廷號召,願意到塞外大寧屯田定居的流民並不多。
田地再重要,也比不上性命不是?
但隨著朝廷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大寧新城的築成,邊事的穩固,加上朝廷說到做到,所有出關的流民家庭都分到了耕牛和騾馬,而且不願意在大寧居住了,隨時都可以返回關內,只要交回耕牛和農具即可。官府絕不刁難。
如此,抱著試試看,願意出關冒險的無地流民漸漸多了起來。
兩年下來,流民們擔心的事情從沒有發生,蒙古人都老老實實的躲的很遠,從沒有在周邊出現,錦州的建虜也老實,好像是在舔舐傷口,反倒是聽說在軍機處的命令下,薊州總兵佟翰邦佟總鎮、大寧總兵李定國李總鎮,寧遠騎兵營的吳三桂吳總鎮,甚至是永平總兵王光恩,以戰代練,小規模出兵,不停的帶著騎兵去蒙古人的地盤上騷擾。
因為安全,所以今年有很多的無地流民攜家帶口走出長城,來到塞外草原,在大寧一代開墾屯田,安家立業,到現在,喜峰口到大寧城的官道兩邊大半都已經被玉米田地覆蓋,更遠的地方,有更多的田地正在被開墾……
噠噠噠噠。
馬蹄急急。
眾多甲士騎兵的護衛之中,一輛大明工部制,只有督撫之級的官員才能乘坐的四輪馬車正轔轔向前。
車簾挑起,車中之人正在仔細觀望官道兩邊的玉米田地,臉上和眼中都透著驚歎。
正是武英殿大學士、大明兵部尚書、軍機首席、兼薊遼總督的孫傳庭。
在這之前,他對喜峰口之外,原本的草原,現在的大寧衛已經有相當的瞭解,知道只為了一個大寧衛,大明前後投入的錢糧,已經將近五十萬兩銀元,但親眼見到,還是讓他震撼了。
若非親眼所見,他真不敢相信,原本蒙古人往來馳騁,大明百姓不敢出的塞外草原,竟然是變成了這般景象。恍惚中,好像是在關中平原,又好像是在中原大地……
有大寧在,薊州一代的長城之前就有了屏障,建虜想要偷襲這一段的長城,就不容易了。而在大寧屯田養兵,不但加強防備,更可以隨時出擊。
骨子裡,孫傳庭是一個很高傲的人,從不輕易佩服任何人,但對陛下,他卻不得不佩服。
陛下,一代聖君啊。
若非聖君,又豈能在十五年的時候,在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的情況下,就令人到福建尋找玉米番薯的種子,繼而在天下推廣?
若非是有高產的番薯馬鈴薯,河南陝西幾百萬的饑民,又怎能在短短兩年裡,就迅速的平靜下去?
若饑民遍地,民不聊生,他陝西練兵何能這麼順利?
若非有玉米番薯馬鈴薯,這塞外的土地,又怎能短期之內就變成良田?
……
求月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