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所向,真真是民心所向啊!”
“夏與楚,夏皇與楚皇,簡直就是兩個極端,一者南征北戰,上能策馬安天下,下能執筆定江山,北平草原東進大楚,堪稱不世之英傑,而觀前代楚皇,雖無大錯,卻是令難出郢都...”
“再加上這連年災禍,若不是納入了大夏統御,怕是早晚四分五裂,烽火連天,這樣看,確實是好事。”
“改革弊政,開闢民治,救民於水火,而且一上來就剿了三大不服宗門和四處豪雄世家,堪稱鐵腕。”
“大開民智普及文武,不以世家豪雄為根,長此以往,必有大世降臨,此舉千古難見,他年史書當有這位陛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有落魄文人聽此談論,眸中露出三分激動,大笑回應著:“待到郢都去楚,大夏掌權,我當即刻去參加那所謂科考,也為自己謀一份基業!”
“有國如此,才是真正有才之人的嚮往之地啊!”
此言一出,可謂是發自肺腑,一瞬間就引得眾同道發自內心的共鳴。
畢竟酒樓茶館、舞榭歌臺等地,多是落魄士人與寒門所聚集,空有幾分才學,卻無上進之路,如何能不發著牢騷?
大夏之政與大楚之政,相互對比,簡直是高下立判!
其實項家皇朝對於他們的根,從來都沒有在乎過,不然僅憑洛離不過三個月的佈置,又怎麼可能將這方國度,徹底改名換姓,而無百姓大規模暴動,去維護這項家江山?
結果顯而易見。
從開始到現在,跳出來鳴不忿的所謂忠臣,放眼望去清一色都是位高權重,或是出身世家大派,一生養尊處優罷了。
不排除他們是真的忠心大楚。
但是,他們真的是忠心這個國家,這個國度的蒼生麼?
不是。
他們不過是忠心自己的地位和權利而已。
他們將自己的一切都與國家綁在了一起,美曰其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聽起來很光榮,但這份榮光他們卻只牢牢握在了自己掌中,而並不與其他底層臣民分享。
這種所謂的忠誠,有時候甚至要比令人憎惡的奸佞,更令人心寒。
所幸,洛離不是楚國之人,也不是楚皇,不需要在意這些個‘忠臣良將’。
所以滅了那跳的最歡快的三大宗四大家,他毫無心理負擔。
退一萬步來講,洛離這一路起兵走來,最喜歡做的事情,不外乎就是領兵打仗,抄家滅族了。
而且最得心應手的,就是抄這些所謂忠臣的家。
不過是殺雞儆猴而已,真以為大夏需要?
因此項長歌禪位於大夏,乃是大勢所趨,必為之事,不然到了最後,註定是水火不容,刀兵相向。
楚太子也算是半個人傑,往日裡就能看出大夏改革之政不同尋常,可終歸掣肘太多,又沒有挽救乾坤的能力,無法一人改變一切。
所以他能在此關鍵局勢之中,將大楚社稷交予洛離,倒也算是極為英明的事情了。
雖說這將是他一輩子都抹不去的恥辱,但對於底層流離失所的庶民來講,此舉無疑是挽了他們未來的刀兵之禍!
不管為人如何,僅憑此舉,他無愧於這楚國萬民。
有為皇的資格,卻無皇的命,只能留下一聲扼腕。
郢都朝堂,大雄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