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萬,一年還不到4000萬。
也不算太多。
而且,彩虹Helo恐怕沒機會達到1000萬的日活了,51空間已經是一款落後於時代的產品了,就算有了錢有了流量,產品做不好都白費。以51那夥人蠻打蠻幹的作風來看,缺少細膩的產品設計和解決使用者痛點的抓手,恐怕用不了兩年也就死了。
彩虹Helo只能是一個實驗品,魔改Helo的成功樣品希望,還是要放在YY的身上。
張一明接著說:“別忘了,彩虹Helo的主要目的是為51空間建立流量蓄水池,要把51空間和彩虹Helo聯動起來。也就是說,透過彩虹Helo,可以直接登入51空間,相當於一次快捷登入服務了。還可以再收1分錢。”
周不器的反應比較平淡,卻也沒反對,“嗯,你們覺得行,那就試試吧。”
這套魔改Helo和快捷登入服務統一收費的思路看起來挺好,可受制於時代,只適合PC網際網路時代。
等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魔改Helo每次登入只收費1分錢,就有點低了,要提價。而1分錢每次的快捷登入費則有點高了,要降費。
更重要的是,這種登入次數的統計模式也變了……在PC端登入,每次電腦關機了,就可以統計為結束登入。手機就不一樣了,手機經常是不關機,很多常用App都是一直掛在後臺。一次登入,用七天?這就太虧了。
不過,周不器現在已經遠離產品了,也不敢肯定自己的思路就是正確的,讓張一明帶隊去做就好了。
……
下午,周不器在沈向陽、許亮傑、王小船、周峰、周紹寧、李易男等人的陪同下,一起去清華,跟幾位校長見了一面。
主要談的就是微電子研究的方向。
與會的有好幾位這個領域的院士,把國內半導體領域的現狀說了一遍。
非常地唏噓。
說是前些年國家隊的軍工科技團隊跟復旦聯手,想開發出我們國家自己的486晶片。組織了上百人的科研團隊,好幾年沒搞出來,最後拿出來的結果也差強人意,只能是繼續從國外採購。
要知道,486晶片那可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晶片技術了,是英特爾統治全球PC的晶片。當年的方正、聯想、紫光等科技巨頭都想過攻堅,結果要麼是還沒開始就結束,要麼是半途而廢,都失敗了。然後是軍方團隊上場,也敗了。
然後,還有前幾年火爆一時的方舟晶片和漢芯一號,都鬧出了大丑聞,把國家經費揮霍一空。
微電子所的李院士就提出建議,說是眼下做晶片,不要好高騖遠,不要想著迴避歐美的技術成果和專利去從零開始的從指令集、架構等方向開始做了。
還是應該在國外晶片公司的科技成果上加以改進、發展。不要喊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踏踏實實地從產業做起來,先把ARM研究透了再說。
先基於ARM摸透了,再找機會擺脫ARM。
周不器馬上就產生了共鳴,這是正路。
華為的麒麟晶片,採用的就是ARM架構。
其實不只是華為,未來手機的高階通用晶片,都是在ARM的地基上建立起來的。
四大高階晶片巨頭,蘋果、高通、三星、華為,都是採用的ARM架構。
ARM架構,就是ARM公司根據自己開發出的ARM指令集,設計出來的一套晶片中最核心的元件——CPU和GPU。
這是晶片設計中最困難的環節。ARM公司直接打包好,其他公司直接用就行了。
別的公司花錢買到授權,就可以直接利用開發好的CPU和GPU,進行一些其他的周邊設計,開發出自己的產品了。
這裡有一個缺點。
ARM指令集是開源的,是免費的。可要使用ARM架構,是要付費的,非常昂貴。
高通自詡實力很強,認為自己有實力擺脫ARM的架構,根據指令集去研究自家的架構。組織起技術團隊,攻堅了兩年多,竟然真的研究出來了。可是,結果不令人滿意。搭載自家架構的晶片效能遠遠不如ARM架構的晶片效能,也就放棄了。
但是蘋果成功了。
蘋果的A系列仿生晶片採用的是自家架構,然後效能遠超本尊的ARM架構。大概意思就是,ARM開發出來了一套語言,然後,蘋果用ARM的語言跟ARM辯論,打敗了ARM。
這也是iPhone利潤率很高的原因之一。
別人家的晶片更貴。蘋果自研的晶片不用支付授權費,成本更低。而晶片往往是一部手機中最昂貴的元器件。
即便蘋果的技術水平這麼高了,也不能開發自己的指令語言,要使用ARM的指令集……
在這方面,紫微星不能好高騖遠,要把每一個腳步都走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