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班這些年戲唱得好,名氣大,收入可觀,生活也不錯。
老闆桌上添了三姨太、孟晨瑤,加了兩個好點的菜。
吃早飯時,孟晨瑤從老闆、三姨太、打鼓佬和琴師說話中得知:戲班子在城裡,原先沒地方落腳,因為唱戲常在這文廟裡,臨時住宿。
文廟就是孔廟,是過去讀書人祭祀孔聖人的地方,由當地官府修建。
文廟前頭是一個大臺,叫做萬年臺,臺後是雕樑畫棟的房子,把萬年臺掩遮一半。
過去祭孔儀式、多由皇帝專門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親至闕里孔廟致祭。各地方上有本處禮官負責。
從時間來說,每年每月都一些固定的日子需要祭祀,具體可分為丁祭、行香、祭告、時享等。
其中最大的祭叫丁祭,又叫釋奠,一年有四次;每年舊曆二、五、八、十一月上旬的第一個丁日要祭祀孔子;
每個季節的第一個月的第一個孟日要進行祭祀;還有每月初一的釋祭,每月十五的行香等小祭。
再就是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也要進行祭祀。
另外,除了一些固定的日子之外,也時有臨時性的祭孔,大致算下來,一年有50多次,分佈於各月之中。
祭孔有一套規矩,有禮官主祭。在鼎革之前,禮官有品秩拿俸祿,鼎革後這個制度逐漸沒有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英邑每到祭孔大禮時,就請戲班子到萬年臺唱戲。
說是演給聖人看,實際上是眾人集資,唱戲大家娛樂。
每到這個時候,當地人像過節一般,邀朋接友到家,白天酒肉款待,夜裡到萬年臺看戲。
孟晨瑤小時跟娘來看了幾回戲,她對文廟並不陌生,只是後來家裡窮了,娘沒心思看戲,再沒來過了。
葉家班經常到萬年臺唱戲,是文廟的常客。
前朝垮臺了,新政府對祭孔之事,越來越不熱心了,禮祭制度逐步取消。
地方上祭孔時而開展時而停止,文廟漸漸荒廢了,也沒有人管理。
縣政府因其職能關係,把文廟交給學政管理,學政沒錢維修也懶得去管。
正好葉家班戲唱出了名,一年大半時間,來城關在萬年臺唱戲,經常在文廟宿食。
為了方便,就跟督學說一下,出點錢租這文廟地盤落腳,在這兒一住就是十天半個月。
後來,他們發現文廟左邊,有好一大片無主的荒地。
葉青明給點錢督學,讓督學出個證明,把這片地開拓出來,做了二十幾間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