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刻,鄭啟恆與謝叢宣選擇在宿舍裡看書,而同宿舍的另外兩個男生則選擇去踢足球。
謝叢宣正在看著《資治通鑑》,自從上次鄭啟恆和他說過肖懷遠看過這本書的話,謝叢宣便在最近幾天一讀著這本書,他記得司馬光寫這本時,一共用了十九年的時間。
而從這本書裡,謝叢宣顯然是想體會肖懷遠的心思,謝叢宣認為一個人喜歡看的書,往往就會在現實生活裡將書中的內容隱隱的表現出來,所以透過共同的一本書,或許就能夠看透對方的想法。
看到謝叢宣的執著,鄭啟恆有了一番新的想法,於是他放下手中馮道所著的《榮枯鑑》,是打算對謝叢宣說些話。而此刻鄭啟恆的手邊還放著李義府的《度心術》,以及馮道的另外一部叫《仕經》的書。
“叢宣,其實你也不一定能透過這本書感悟到肖懷遠的想法,就算你們看的是同一本書,但實際做起事情來,恐怕還是千差萬別的,人們的成長環境以及閱歷見識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便是在看同樣的書,那麼在主觀意識上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鄭啟恆在放下手中的書後略作思考,就對謝叢宣說了這一番話。
“我也懂這個道理,但還是想再一次的看看這本書,透過這幾天的努力看書,我在之前理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見解。”
“可以說說你的感悟嗎?”聽到謝叢宣的話語,鄭啟恆有了興趣。
“這樣吧,咱們不談人性,畢竟這個話題也說過很多了,我想和你說說人本身。”
“不談人性,而是談人本身?這倒挺有意思的,那你就說來聽聽吧。”鄭啟恆好奇的說道。
“看你的表情顯然是沒猜到我想說些什麼,既然這樣,那我就說給你聽聽,雖然咱們生活於現代,但透過史書我們可以瞭解古人的做事思想,那麼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利用現代的學科,比如說心理學,去重新審視古人的心理與行為,那麼就可以對他們的行為有一個預測,然後再去看他們的結局是否與我預測的一致,畢竟那些過去發生的事已成定局,而我們則可以有新的感悟。”
“這也算是一種看書的方法,或許前人早就這麼做過了,也不會是從宣你特有的感想,只是恰好有了與前人相同的想法而已,這也說明了歷史有重複的一面,就像現在你與前人的想法或許有重合一樣。”
“你這麼一說吧,感覺挺有道理的!不過你剛才是有什麼話想對我說吧?”
“是的,我一直有一種想法,所以今天想說給你聽聽。”鄭啟恆一邊說著,一邊思考著如何去組織話語。
在稍作思考後,鄭啟恆繼續說道:“既然歷史有重複的一面,那就意味著人本身也有重複的一面,也就是說在性格與行為上,我們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自己的原型,而透過對這個原型的分析,我們就能知道現在自己的極限所在,同時就能明白自己能夠達到的高度。”
“你的意思是跳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歷史上尋找那個相似的自己!並且透過對他們一生的研究,也就大概能知道現實的自己是一種怎樣的最終走向,甚至還能預測出未來即將上演的,但還未發生的某些事。”謝叢宣順著鄭啟恆的思路,說出了他自己的一番理解。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認為就人在歷史上的相似與重複來說,是有可能實現的,這與時代背景沒有關係,只與人有關,即便是在未來,那些即將發生而還未發生的事也是如此,但我指的是人本身,而不是物。因為歷史也不斷的證明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還會發現或者發明很多新生事物。”鄭啟恆在肯定謝叢宣想法的基礎上,又說了一些他自己的想法。
“雖然我們現在談論著這些,但真的有這種可能嗎?也就是啟恆你說的在歷史上尋找與自己相似性格的人,如此多的書籍,如此長的時間跨度,要如何去找呢?又應該從哪裡開始呢?從另一方面來說,這青史留名的畢竟是少數啊!”謝叢宣說出了他的疑惑。
“那麼多的史書,總有這種可能,只要在理論上說的通,就有可能,其實我們也不用只侷限於歷史,我覺得包括經史子集在內,都有可能實現我的這一想法!說不定也有某位古人這麼做過,只是由於時間與空間上的阻礙,我們並不知道罷了。”
“但這其中存在著一個問題,咱們可以做一個假設,比如說啟恆你出生於明朝,那麼你的做事方法就會受到那個時代的限制,而咱們再說幾個朝代,比如宋朝,或者唐朝,以及更早一些的漢朝,你的思想以及行為是否又會有不同?雖然你是同樣的一種性格與思維模式,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你不可能說都做著同樣的事情!”
鄭啟恒大概聽懂了謝叢宣想要表達的意思,於是他說道:“我承認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人的行為與想法是不盡相同的,但我也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人,他在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字,而到了唐朝時,這個人則是另外一個名字,以此類推,但因為在性格上的相似性,這個人在行模式上是大體相同的,只不過因為所處的朝代不同,所以在所做出的事情上,就會有一定的偏差值,只是這個偏差受性格因素的控制,因此就只是上下浮動,而不會背離!”
“你的這番理論可不可以理解為,由於時代所造成的這個偏差值,在實際上是受到那相似性格所影響的,或者說是控制著的!在歷史上尋找到兩個性格類似的人來研究,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那麼他們所做的事就不一樣,但因為性格相似,所以他們最終的結局就很相像,這相像的結局裡會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值,而這偏差值就是因為處於不同時代所造成的。”謝叢宣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了鄭啟恆剛才的話語。
“叢宣,你的這番解釋很好,所以我說某個人在漢朝是叫這個名字,而在唐朝則是叫另一個名字,雖然他們的名字不同,但因為有相似的成長環境,所以造就了相似的性格,而這相似的性格則決定了他們相像的最終結局!”鄭啟恆用總結的語調說道。
“所以找到自己在歷史上的原型,就有可能指導自己在當下的生活,同時也能預測出自己的未來走勢!你最終想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吧?”謝叢宣也用總結的語調說道。
“對,但或許這也只是我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隨後傳來的敲門聲打斷了兩人的談話,同時也結束了這段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