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特定頻道之後,傳輸訊號延遲三十秒左右。
之前是十五分鐘左右,速度了五十倍!
等地球技術在進一步,完全可以訊號同頻。
也許以後玩遊戲,區域要按照星球區分了。
構建衛星矩陣之後。
樓小房帶著礦工機器人開始分析採礦,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三天後,百米基地建成。
區域劃分成四塊。
工作區,生活區,種植區,機械區。
十一個人分工明確。
負責種植的分別是,付薇,農科院教授。
韓杏子,生物學教授!
常敏,化學教授,製造氧氣和生物水!
黎紫衣,聖人團隊的專家。
負責挖礦的是樓小房,王一,陳全,何信,葛天翔。
負責氣象的專家:譚芷晴,候志強。
負責統籌資料的是呂忠,統籌好所有的資料整合之後由樓小房檢查簽字,傳送回地球。
尋找合適種植的土壤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好在土豆紅薯對土壤要求不是很高。
眾人的排洩物也都經過處理,成為巨型稻的肥料。
紅杉在基地生長的很不錯,但製造的氧氣,遠遠無法供應十一人。
僅靠吃這些是不可能讓人維持健康的。
即便倉庫裡堆滿了肉質食品,和脫水的幹蔬菜、果乾。
但是他們總要為後來人打下基礎。
好在地球近軌站儲存了不少的物資。
按照之前的計劃,他們著陸成功之後,近軌站三天會傳送一批物資過來。
三個月後,這裡會建成一個能夠容納三百人生活的中型基地。
他們可以透過二氧化碳合成澱粉,可以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質。
可以透過種植攝入關鍵的元素。
如果他們和地球失去聯絡,他們也能夠依靠迴圈系統,活下來。
這才是這次火星登陸最重要的意義,
“火星登入第24天,巨型稻已經逐漸開始成熟,種植了五百株,每一株能為我們提供兩斤糧食,和地球產量一致,考慮到太空之中沒有蟲子,無法更好的模擬生態環境,所以下一批物資,我希望送一些昆蟲過來。”
“巨型土豆生長的也很好,一株土豆,能為我們提供五十斤的土豆,種植了三百株,能提供一千五百斤的土豆!”
“玉米生長的非常好,目前已經開始結果,再有一個月,就可以收成!”
“紅杉今日增高十厘米,目前已經超過四米,如果它在高的話,我要考慮給它做手術截肢了!”
付薇等人仔細的做著計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