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信和馬曉通完電話以後,開始琢磨起來中國第一個網咖已經開起來的事情。
李忠信心中清楚,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網咖開始在中國遍地開花,電腦也開始走進千家萬戶,人們開始步入網際網路的時代。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每秒鐘數以百萬計的電子郵件,點選和搜尋,對話透過全球資訊網發生,網際網路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在很多時候,這個時代的人們常常錯誤地以為網際網路流量是空中發生的,畢竟我們的裝置並沒有導線連線到任何裝置上。
然而透過衛星進行傳送的人類互動活動佔比不到1%,相比透過鐵塔傳送的訊號,衛星訊號似乎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網際網路可以說是現代世界最重要的資源,然而它又是實際存在的,並且相當脆弱。
網際網路都是空中傳播的,它存在於我們的腳下,透過複雜的水下和地下電纜連線到巨大的資料單元,它的功能非常強大可以回憶起任何節點發生的資訊。
資訊從伺服器輸入和輸出通常都會穿越海洋,我們幾乎完全依靠電纜進行網際網路通訊,因為他們比衛星更快,更便宜。但鋪設和維修過程相當繁瑣。
如果水下電纜是點對點鋪設的,那麼電纜長度相當於從地球到月亮再返回到地球,並且再繞著地球赤道轉三圈,這個長度相當驚人。
李忠信看到過這個方面的資料,資料當中顯示,最長的電纜長約38600公里,它從德國延伸到韓國,再延伸到澳大利亞,沿途會經過39個陸地點。第一根洲際大陸的電纜鋪設於1859年,從愛爾蘭通往紐芬蘭。
鋪設每條水下電纜需要數月,耗資數百萬美元,並且需要一艘非常大的船,才裝的下數十公里的電纜。
電腦生態系統很大程度和基礎設施佈局有關,在美國大多數點一般位於主要公路和鐵路沿線。
在中國更是如此,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佈局其實是這個時候的重中之重,一個是基礎設施的佈局,另外一個就電纜的生產。
忠信公司在這個時候並沒有搞那種電纜生產的廠子,因為忠信公司一沒有那樣的一種技術,很多東西都是一樣的,沒有這個方面的技術,做出來的東西是達不到標準的,李忠信並沒有想把過多的資金和精力放到這樣的一種地方。
二是李忠信覺得,靠忠信公司來做這個事情,絕對沒有國家來做這個事情做得好,所以,電纜的這個方面,李忠信基本上是沒戲的,中國的電纜技術在這個時候相當不錯,生產電纜的國營廠家也是相當多,忠信公司在這個方面,和那些國營企業競爭,基本上沒有什麼贏的概念,所以,鋪設電纜和建設訊號塔等這些事情,李忠信不想去摻和。
不過呢!電纜鋪設的這個事情,李忠信卻是想到了很多東西,忠信建築公司這次和國家的幾個建築公司合併上市以後,基本上算是大型的建築企業,忠信公司在修建公路和鐵路等這些工程的時候,這個電纜鋪設的工作要接下來。
忠信建築公司和法國那邊的公司在鋪設了第一條高鐵之後,在鐵路建設以及高鐵基礎設施建設上已經是有了不小的競爭力,再加上忠信公司能夠建設高速公路,也就是說,今後忠信公司這些事情都會涉及到一些。
忠信公司和這個時候沒有和電子工業部合併的郵電部門有著一定的合作關係,李忠信覺得,這個事情應該問題不大,只不過他要讓林霞那邊抓緊時間,爭取在年底的時候,把忠信建築公司那邊的資產算清楚,把忠信建築公司合併的事情做好,並透過國家證券部門把忠信建築公司早一些上市交易。
基礎方面的事情,忠信公司能夠和中國政府一起,把電纜鋪設的事情加速,那麼,對於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絕對有一定的幫助,李忠信更是想透過忠信建築公司這邊的努力,讓網際網路早日進入千家萬戶。
基礎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李忠信認為,這個時候中國的網際網路是屬於學術牽引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應該說是網際網路從美國引入中國的階段。
在這一階段,中國政府科研單位歷經數年的努力,推動網際網路從資訊檢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業化探索。
網咖的出現,應該說是網際網路開始快速普及,逐步建立起來了普通大眾對網際網路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在這一期間,我國最早一批網際網路公司相繼成立,熱情高漲,一路高歌,不畏網際網路泡沫期帶來的考驗,努力探索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
忠信公司雖然是搞實體的,但是,網際網路正式開始普及的時候,忠信公司也是要分一杯羹的。
別的不說,李忠信到美國的那個時候,和比爾搞的那個適合中國的 Windows系統,在這個時候已經是升級到了三代,在這個時候, Windows的系統會慢慢進行普及,在這個系統盤和系統安裝方面,忠信公司會賺到相當大的一筆錢。
另外一個就是,忠信公司的忠信出版社那邊,雖然不會搞那種搜尋引擎之類的東西,但是,也會在網際網路上分一杯羹,至於那邊今後怎麼去做,這個事情,李忠信已經是有了一定的思路。
在網際網路的蠻荒年代,第一批上網人群接觸最多的一個詞可能是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很多人會認為它是早期網際網路的全部。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全球資訊網不過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的超文字系統。
而造成這種錯誤印象的原因在於,最早期的時候,普通人在網頁上看到的所有內容的確來源於此。
為什麼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和網頁瀏覽器有關呢?它的最大價值在於,任何早期開發者都可以透過這個工具讓網民瀏覽、消費自己網站上的內容。
李忠信認為,無論到什麼時候,內容為王,中國網際網路的興衰,主要還是根據內容來的,忠信出版社那邊,李忠信在還沒有開始形成網際網路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做內容了,無非就是這個不屬於網際網路當中的高科技的東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