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近,興林村熱鬧起來了,每家每戶都開始打掃院子,貼窗花、在大門上對聯和福字。
大年三十白天,這邊的家家戶戶都豎起三米多高的燈籠杆。
掛紅燈籠這個是有講究的,東北農村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一年都會紅紅火火,一年都會有好兆頭。
李忠信跟在大舅和二舅身後幫著掛燈籠,貼窗花,貼對聯的,忙得不亦樂乎。
這也算是他貼近八十年代農村生活的一種生活體驗。
李忠信想到後世已經淡漠的年味,不由得感嘆到,在這個時候年味十足啊!
一九八三年二月十三號,八二年的春節晚會如期而至,這是中國第一期春節聯歡晚會,更是全國人民翹首期盼已久的最好節目。
吃過年三十豐盛的晚飯,一大家子人圍坐一圈,一邊看電視裡面的春節晚會,一邊包餃子。
大舅和大舅媽兩個人人是主力,他們負責和麵和擀餃子皮,而二姨和老姨兩個人則負責包餃子,李忠信和王長明幾個小孩子放炮回來以後,則躺在炕頭和姥姥、姥爺看電視,王波和王喜和二姨夫則坐在地上的凳子上喝茶水嗑瓜子,全家人其樂融融。
八二年的春節晚會的主持人是王景愚、劉曉慶、姜昆、馬季。趙忠祥致開幕詞。看著電視當中那些熟悉而印象模糊的身影,李忠信的心裡特別激動。
雖然八二年的春節晚會沒有後世春節晚會那麼經典,但是,一大家子人卻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李忠信此時心中動了給後世那些有名的相聲演員和小品演員投稿子的想法,但是,他這個念頭在腦海當中一閃而逝。
他重生以後,搞出來的東西很多,他已經不需要那樣做去賺錢了。
從八三年開始,春節晚會就會越來越精彩,他要是橫插那麼一腳進去,春節晚會就失去了那種時代感和濃郁的年味,做一個老老實實的觀眾也是一件相當不錯的選擇,作為一個重生者,儘量不要去改動歷史,一旦晚會變了味道,到時候他就是罪人了。
東北農村也好,城市也罷,都有一個十二點吃餃子放炮接財神的習俗,餃子要端到桌子上,等到春節晚會十二點鐘聲敲響之際準時吃,這個叫做接神餃子,鞭炮也要十二點的時候準時點,這個叫做接神炮。
在九、十點鐘的時候,村子裡面零零星星地出現了放炮的聲音,等到了十二點左右的時候,村子裡面的鞭炮聲音此起彼伏,彷彿整個村子都陷入了鞭炮的海洋。
過了十二點,就是初一,也就是正新年了。
孩子們給老人磕頭拜年,年少的給年長的拜年,然後會收到壓腰錢(壓歲紅包)。
李忠信的姥姥和姥爺破天荒地給了一個五塊錢的壓歲錢,除了王波之外,剩下的三個舅舅都給包了兩塊錢的壓歲錢,其中有王波回家以後孝敬了姥姥姥爺幾十張大團結的功勞,也有李忠信第一次從江城到興林村這邊過年的緣故。
要不是這樣,給上五角、一塊錢的就已經是農村壓歲錢很高的了。
饒是這樣,這些孩子的壓歲錢也都到手裡面捂熱乎不了多少時間,就會被父母找各式各樣的藉口把壓歲錢騙回去。
李忠信問過王長明,知道往年王長明的壓歲錢最大的收到的是一塊錢的,這還是因為他是家裡面的長子長孫的緣故,其他的孩子每個人最多就是五角錢的壓歲錢。
大年初一一大早,李忠信和姥姥家裡面的人都很早就起來了,初一大舅他們這些年輕人,要到村子裡面的各個親屬家走親戚拜年。
到李忠信姥姥家裡面拜年的人也很多,七大姑八大姨的,這個姨姥,那個小姥什麼的,李忠信根本就認不全,也不想記下來,至於那少得可憐一毛兩毛的壓歲錢,他更是看不上眼。
李忠信對於這邊的拜年很不喜歡,便直接跑到西屋那邊,看姥爺和幾個人打小牌。
在東北地區農村冬閒時都喜歡的一種稍厚的紙片製成的紙牌,也是印有二丙,三丙,二條,三條等跟麻將玩法類似的紙牌,它就叫“紙牌”,跟麻將類似,一百零八張,即可娛樂也可小賭,玩這種紙牌也稱作“瞧牌”或稱作“看小牌”。
這種小牌的牌身比撲克窄上三分之一,但是很長,裡面還有春、夏、秋、冬、老千、白花、紅花什麼的,這些都對應著水滸的一百零八將,也有其他地方的人管這種小牌叫做水滸牌或者是麻將紙牌。
對於這種小牌的玩法,李忠信並不熟悉,跟後世玩的麻將有著很大的區別。
本身他就是小孩子,無非就是跟在姥爺身後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