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年代,江城有著幾大支柱性產業,八十年代的時候全亞洲最大的造紙廠,全國最大的糖廠,大型的紡織廠,還有煤機廠和電機廠,木材廠、家倶廠……
這些江城的大企業造就了八十年代初期江城的不凡,工人的工資幾乎都花不了,在這個時候,李忠信直接就把眼睛盯到了這些工廠的工人身上。
這個時候做什麼最賺錢?那就是做食雜連鎖超市。
李忠信要做食雜連鎖超市的想法,在之前讓董國忠和梁國富做食品店的時候就已經萌生了念頭,只不過李忠信覺得時機不夠成熟,他沒有立刻實行而已。
在王波從省城哈市那邊回來,把省城哈市的繁榮和商店的紅火講給他聽了以後,李忠信覺得時機已經趨於成熟,可以著手操作這個事情了。
一九八二年,改革的春風已經鋪滿中國大地四個年頭了,李忠信所住的福豐街卻依舊只有一個食雜店。
李忠信後世時候記得十分清楚,在福豐街上,第一個食雜店就是洪記食雜店,按照李忠信小時候的想法,那開洪記食雜店的老洪頭,可以說是整條街上最有錢的人了。
的確,洪家人邁出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第一步之後,憑藉著資金的積累,在九十年代的時候開始搞起了商場,成為江城有名的大商人。
八零年的時候就敢於嘗試做食雜店的人,除了要有做大事的勇氣,堅韌的的心志外,還得是長袖善舞八面玲瓏型的人。
在當時的環境下做食雜店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時期,而能夠把食雜店一直堅持兩年而生意好的,絕對有著特殊的人格魅力以及不為人知的能量。
李尚勇給洪記食雜店做過幾個貨架子,和洪家的大兒子洪斌很熟悉,從李尚勇以往的描述中,洪家的老頭已經把洪記食雜店全盤交給了洪斌,而且洪斌做的食雜店,已經超過了老頭開食雜店時候的規模。
洪家的大兒子洪斌在八零年的時候就到過武漢SH等地,也有了一定的進貨渠道,只是八十年代的個體經商十分困難,大廠家都不喜歡和個人打交道。
李忠信有了做食雜連鎖超市的想法以後,對於洪斌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這個年代能夠看的那麼遠的人都非常人,和這樣的人進行合作應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最為主要的是,現在李忠信手中擁有的財富和能量是洪斌根本就無法抗衡的,他們只要是進行了合作,今後還是按照李忠信的思路和做法來走。
忠信公司現在這個時候只有王波和董志國兩個中層的管理人員,管管打魚方面的事情還可以,要是管理這種連鎖超市,還真就得洪斌這樣眼光好,有能力的人。
經過李忠信的一番深思熟慮,他領著董國忠和王波幾個人直接拜訪了洪斌。
忠信公司在江城的名氣很大,雖然和那些老牌的百貨商場和大企業沒有辦法相比,但是,卻也是響噹噹的字號。
一聽說李忠信他們是過來商量大事情,而且他們的想法幾乎是一致的時候,洪斌活心了。
透過一系列的探討,忠信公司和洪斌達成了初步的協議。
分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