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的大海上,唐軍高大的戰船航行在海面上。
侯君集率唐軍船隊從城山(今山東榮成啟航,橫渡黃海,直奔直奔大同江口的南浦城。
侯君集是第一次乘坐海船,一開始有點新鮮。
唐朝的造船業,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
唐朝水師中常用主要船型有樓船、艨艟、鬥
艦、走舸、遊艇和海鶻船等。
侯君集乘坐的是鶻船,是一種大型戰船,“雖風濤怒漲,而無側傾”,就是這種船型即使在狂風大浪中也不會翻沉,顯然因其具有相當好的耐波性和穩性,才會被人們稱之為全天候戰艦,全長22丈,可乘坐700人。
戰船很大,也行對平穩,海上風浪也不大,可是還鴨子侯君集還是吃盡了苦頭。連續吐了5天后,他終於開始適應了。
晉王李治性格懦弱,不是個管理型人才。但是他很聰明,是一個做學問的好材料。自從進入工業學校學習以來,李治的進步很快。
李愔發現,李治對於科學研究非常痴迷。李治經常往研究所跑。對於研究所那些新奇的科技產品,他很快的就掌握了個大概。
不僅如此,他經常到東宮來,向李愔進行請教。
李愔深知航海對於大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他一直想找一個人物,從事航海和造船等方面的研究。
這個人物要有科技頭腦,還要有身份地位,李治是個很合適的人選。
這天,李治來到東宮,看到李愔的桌子上有一艘漂亮的海鶻戰船模型,引起了他的興趣。
兄弟兩個就從戰船講起,講到了造船業,講到了航海的趣事,航海對大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等等。李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李愔看到有門,就又讓工匠們製作了一批海船的模型,時不時地誘惑李治。李愔談起發展大唐海軍的願望,李治自告奮勇地要擔任海軍研究所長。
這天,李治求見長孫皇后。
李治說道:“母后,兒臣想擔任海軍研究所長。”
長孫皇后笑道:“好啊,治兒出息了,母后沒有意見。”
李治說道:“擔任了研究所長,就要離開長安,到南方沿海地區去了。”
長孫皇后捨不得他離開,可是長孫皇后是個聰明人,她知道,李愔遲早要當皇帝的,李治能夠等到他的重用,未來就有保障。
再說了,李治是親王,他今年16歲了,到了18歲,也會離開長安的。與其如此,不如讓李愔給他安排,這樣能夠保持兄弟情義,對李治來說,是個好的選擇。
長孫皇后知道李愔不是個心胸狹窄之人,對於李成乾、李恪、李泰、和李佑他都能夠容下。李治和李愔一向關係很好,李愔不會是故意針對李治的。
她想了想說道:“好吧,治兒,大丈夫志在四方,你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