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還請夏王莫要取笑,佛門四大聖僧日前找到我師父,言道:‘如今天下大亂,四民塗炭,唯有夏王趁勢而起,戡亂摧強,乘時拯溺,道俗慶賴,仰澤穹旻。’是故夏王為無憂王轉世,何當擁有天下。”
師妃暄淡淡的說著這話,一襲淡青長衫隨風拂揚,說不盡的閒適飄逸,從容自若。背上掛著造型典雅的古劍,平添了她三分英凜之氣,彷彿在提醒別人她具有天下無雙的劍術。
葉柯高坐主位,橫著眼睛,一臉不信的看著師妃暄。
是的,最後葉柯還是接見了師妃暄,不過不是在城外,而是在夏王宮。
葉柯本來以為,師妃暄此來,是為李唐做說客的,或者是為李世民謀劃未來的,萬萬沒想到,她居然過來,表明佛門開始支援葉柯了,這不禁讓他大跌眼鏡。
看著葉柯的眼神,師妃暄也是一臉苦笑。
佛門從來都不是一根筋走到頭的傻子,相反,他們審時度勢,不比那些世家門閥差。
尤其是四大聖僧,乃是佛門中最有威望的高僧,算的上是真正的修道之人,他們本來不履塵世一心修佛,若不是淨念禪宗被葉柯滅寺殺僧,他們是絕不會現身江湖的。
葉柯佔據洛陽,摧毀寧念禪院,其他佛門寺院也遭受了不小的打擊,致使佛門高僧內部商議,如何抉擇。
但是很快訊息傳來,葉柯麾下夏軍不僅滅掉了突厥,斬殺了處羅可汗,還攻破了葦澤關,兵臨李閥的大本營太原。
到了這個時候,天下一統的形式已經顯現,除了腦子被門夾住的人,有識之士都可以看出來,統一天下者,非夏王葉柯莫屬。
當此時刻,佛門立即拋棄李閥,請出四大聖僧說服慈航靜齋,為天下計,為萬民計,為佛門計,唯有在葉柯背後搖旗吶喊,佛門才能生存下去。
否則,若是佛門還一味的支援李閥,恐怕葉柯登基之日,佛門就是末法之時。
“你這趟尋我而來,就為了說這事?”
葉柯看著師妃暄,淡淡的開口道。
“是的,四大聖僧佛法精深,看通世事,慈航靜齋也認為夏王撫佑萬民,當然是賢明之主。”
葉柯一臉不屑:“你們認定不認定,和我又有何關係?如今我佔地千里,擁兵數十萬,治下百姓數千萬,我以工代賑,興修水利、馳道,大興工商農桑,天下百姓無不擁護我。再說了,和氏璧就在我手裡,到了這個時候,你以為我還需要你們佛門的支援嗎?”
師妃暄面不改色,淡淡的說道:“開皇之治三十年,佛門大興,天下豪強,信我佛者甚多,妃暄可以為夏王充當說客,勸解各路豪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葉柯冷笑一聲,笑道:“天下雖大,我自有長戟取來,施捨來的天下,於我有何焉?”
也就是原著中的李世民這般窩囊,佛門為他說服了一個個強敵,幫他濾清了兄弟間的爭位,甚至幫他化解了最大的強敵少帥軍。
可以說,自古得天下者,未如書中李世民這般容易的,他只需要擺出一個虛懷若谷,心懷天下,收攏人心的賢君形象,慈航靜齋便拼盡全力把天下打來送給他。
這和躺著就贏了,沒什麼區別。
可這樣的天下,後果就是佛門不可抑制的做大,天下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寺院當中。
見葉柯軟硬不吃,師妃暄卻並沒有動氣,淡然輕笑,好似佛境池塘裡的白蓮綻放,說不出的聖潔高貴,眉宇間一股淡淡禪意流轉。
“天津橋一戰,不管輸贏,慈航靜齋都會封山閉寺二十年,不再過問天下事。”
“你真的以為,慈航靜齋封山與否,本王真的在乎嗎?”
葉柯只輕輕一句,便讓客廳的氣氛再次變得凝重尷尬之極。
他這是稱王以來,第一次用到“本王”這個詞語。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師妃暄微微一笑,淡淡的說出這麼一段話。
這是第二回做皇帝了,葉柯讀過的書不要太多,一聽師妃暄此言,便知道這是李斯《諫逐客書》裡面的段落,心中思考片刻,便道:
“既然有和氏之璧,當然由隨侯之珠,怎麼著?莫非慈航靜齋有了隨侯珠?”
師妃暄淡淡一笑,猶如空山靈雨一般,是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那麼自然的、無與倫比的真淳樸素的天生麗質。
“夏王聰慧,真乃天生明主,慈航靜齋本來避世修行,不該擁有這等重寶,掌門有言,夏王登基之日,隨侯珠便會送到大王手中。今日此行,不過是給大王告辭而已,妃暄話語已盡,便請離開!”
說著,不等葉柯開口,便施施然如一朵白蓮冉冉離開。
目送師妃暄的婀娜身影消失在視野之中,葉柯即沒有喝止也沒有挽留,眼神卻多了一份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