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政權據中原、河北向南,綿延數千裡的戰線大致分為東、中、西三段。而襄陽城,便是中段戰線的支柱。
此地本身又確是南北通衢、水陸樞要,正常情況下,以襄陽、樊城為中心的駐軍,至少保持在五萬人到八萬人的龐大數目。非如此,也不足以和關羽的荊州軍抗衡多年了。
這一次兩軍會戰,魏王自鄴城親提大軍南下,襄樊等地駐軍為了協調配合鄴城中軍精銳,經歷過好幾次調入調出。比如雷遠突襲排山時,殲滅的一部便是來自襄陽的守軍。
及至洪水衝過,襄陽周邊各處高地守軍再遭荊州軍的連日痛擊,損失將近兩萬人。但襄陽城裡的守軍,依然保持在兩萬之多。
以兩萬人的龐大兵力,卻遭關羽以約莫三萬人的荊州軍狠狠圍攻三日之久,是因為洪水對將士鬥志的摧折太過厲害,也因為關羽萬人敵的名頭太盛,滿寵不敢輕易直攖其鋒。
然而被這樣劈面亂打,滿寵心裡是憋著一口氣的。
他更清楚,這場仗打到現在,曹軍的損失十倍於敵,好些個久經沙場的營頭、無數堪為骨幹的將校、精銳被大水一掃而空。
到了現在,各路大軍再度壓下來,雖然聲勢驚人,畢竟還沒拿下什麼實際的戰果。如果自己如果坐視荊州軍安然而退,就算魏王直屬大軍能在漢水左岸拿交州軍作些文章,也填補不了這麼巨大的損失。
放在天下人眼中,這場仗就算是魏王敗了。
魏王絕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進而可以說,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一定有人要承擔責任。
滿寵環顧襄樊,曹休、曹真等親族自然無妨,他們犯了天大的事,自有魏王親自照應。張郃、朱靈等輩還在北面,拿他們擔責,道理上說不過去。而身在襄陽的樂進和滿寵自己……魏王為難樂進這個垂死老人又有什麼意思?
這樣想來,滿寵光是守住襄陽城還不夠。
萬一魏王遣一近臣到襄陽問一句:伯寧啊,我軍各路援軍齊到,正要取那關羽、雷遠的首級,成就世所罕見的大勝。那關羽畏懼我曹孟德的神威,所以狼狽逃竄。你卻按兵不動,視若不見,連尾隨追擊都不敢。這是為何?
滿寵該怎麼解釋?
他得再取功勳,方能自保。
尾隨追擊關羽的軍功,他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
同樣,襄陽城中的諸多將校,由此也才能確保自家不收敗戰的追責。
好在襄陽城裡畢竟有兩萬人,過去數天連續接戰,將士身死、受傷的不少,但剩下能廝殺的,一萬五六,絕沒有問題。
終歸這也是一支大軍了!足夠在大戰勝負翻轉的時候做點什麼!
滿寵本打算從當中抽調半數,但穩妥起見,隨即又改為動用萬人出城。
出城追擊有其講究,哪怕是在即將大優的局面下行動,也不能所有人一窩蜂莽撞奔行,以免遭到敵軍的反戈一擊。
滿寵先指一名騎將,讓他點起五百鐵騎,率先開啟城門,沿著高坡呼嘯而行。
戰馬是很敏感的動物,此前大水漫灌襄陽的時候,城裡的軍馬驚死了不少,這五百騎,也算是襄陽守軍的老底子了。
這騎將從東門向南,貼著峴山繞了個弧線,須臾間狂奔十餘里。沿途果然出現荊州軍的騎兵,幾次橫向衝擊,試圖阻截他們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