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越來越迫近了。
初時,有數以百計的輕騎在廣闊戰場上往來縱橫,時聚時散,像是蜂群一樣嗡嗡地飛舞,時不時地繞行到漢軍陣列的側面乃至後方窺探。有幾次,他們甚至逼近到漢軍箭矢的覆蓋範圍,挑釁地向諸葛亮所在的高地指指點點。
通常來說,這種時候主將應當派出己方的遊騎,將之逐退。這種試探和反試探的過程,能夠讓雙方主將得以掂量對方的訓練水平、裝備水平和鬥志。
但諸葛亮完全無視這些曹軍遊騎。於是所有漢軍將士們就默然看著他們,像是在看動作滑稽的醜類,甚至都沒人射箭去威嚇。
輕騎來回數次,想要再靠近些,終究不敢,只能悻悻而退。
片刻之後,曹軍龐大佇列最右側的千餘遊騎,忽然加快速度,衝出陣線。在將領的呼喝號令下,輕騎兵們將戰馬賓士的速度提到極限,向著漢軍前後兩疊陣型的肋部突進。
這條路線,顯然是經過仔細測算的。騎兵們近乎直線的奔行方向上,恰好有一處土層坍塌而成的坡道,可供騎兵們在最短時間內越過溝塹。而越過溝塹以後再經過兩百步,就能衝入疊陣之間的空隙。
曹軍的主將曹彰,當年曾帶領虎豹騎在荊州赤山與關平所部對抗,一戰下來,虎豹騎精銳吃盡了漢軍弓弩的苦頭,死傷慘重。
此時他再度領兵與漢軍對抗,在這方面自然不敢放鬆半點。輕騎們逼到近處以後,前隊的很多人都從背後拿出一面盾牌,擋在自己和馬前腹之間,人伏在馬頸上以縮小正面。而後隊則紛紛取出角弓,預備還射。
千餘騎隊忽地進入溝壑,再從對面的坡地猛然躍起,來勢宛如一支被用力投出的標槍。他們高速迫近,像是要從左側肋部穿刺而入,但將將在弓弩射距的邊緣,他們又猛然轉向,貼著溝壑一直向南,橫向透過漢軍陣列的最前方,瞬間就到了右翼。
雖然輕騎的數量不過千餘,但奔行時隊形鬆散,聲勢極大。他們橫掠漢軍整條陣列前方,馬蹄激起的滾滾煙塵如同數丈高的浪濤,騎士們此起彼伏喝罵喊殺,更顯驚人。
然而漢軍依然不動。甚至佇列中如林的矛戟,也沒有絲毫搖晃姿態。曹軍輕騎恍如浪濤,而漢軍就如無數岩石緊密堆疊而成的堤壩,默然無聲,卻透著堅不可摧的內在力量。
“讓他們回來吧。”曹彰沉聲發令。
陣中隨即鳴金。鉦聲一響,輕騎便如退潮般折返,全不耽擱猶豫。
曹彰本擬用這隊輕騎兵的冒險,來探出漢軍的弓弩效能和配備情況。孰料,這支漢軍不止佇列嚴整如山,更自上而下地沉靜異常,並不輕易為人所致。
能控制部屬到這樣的程度,諸葛亮也不是簡單的書生呢。這也難怪,劉備本人便是狡詐老革,他會選擇諸葛亮領兵出戰,足見此人總有可取的地方。己方如果完全不將諸葛亮放在眼裡,恐怕結果難測。
曹彰遏制住幾乎如岩漿般沸騰的戰意,反覆對自己說,不能急,不能輕敵。
他抬手又招來兩名騎將,吩咐幾句。隨即又是兩支千人騎隊呼嘯而出。
這一次,兩隊騎兵的包抄範圍更大,而行進路線則迫近了許多。兩支騎隊分從左右兩路,走右側的一隊,作勢繞行漢軍陣列後方,而左側一隊,先往疊陣的肋部衝擊,到了近處,依舊一聲唿哨,全隊轉向了陣列前方。
在縱馬賓士的同時,許多騎手張弓搭箭,開始往漢軍陣中拋射箭矢。於是漢軍將士們不得不動了,他們紛紛抬起手中的盾牌,或者橫過手臂遮擋面門。愈是整齊劃一的佇列裡,這樣的動作愈是醒目。
這是個很好的開始。
曹彰滿意地點頭。
當年他在荊州吃虧以後,也曾反覆思量揣摩當時的戰況。無數次考慮下來,他認為,漢軍的弓弩之利固然可怕,但並非完全不能對抗。那一戰中,自己失敗的原因有二:
一者,敵軍已有了弓弩之利,又在事先選定的戰場,坐等己方透過狹窄通路進攻。當時己方諸將求戰心切,揮軍分道而入險地,這等於是將騎兵當做弓弩的靶子,讓將士們送死。
二者,騎兵要與弓弩對抗,或以靈活機動來牽扯,或以鐵騎猛烈突擊來殺傷。何時牽扯、何時殺傷,其中也有獨特的把控,斷不能頭腦發熱,一個套路用到底,徒然使敵方好整以暇。
這兩個錯誤,我曹子文都不會再犯。
此刻兩軍戰場,乃是廣闊平野,縱有溝壑起伏,難阻大軍。所以本方的騎兵儘可以離合來去,自如選擇任意一條進攻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