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遠在前世時,也曾讀些、傳奇。在那些故事中,尋常人溯時光之流而上,立刻就能獲得超群才力,能令萬眾景仰。其實普通人身臨前世,依然是個普通人,那些來自於後世的常識,並不能立即帶來多少直觀的益處。
而當代的非凡人物,其百折不撓的堅韌、主掌大局的判斷、籠絡人心的手段,卻始終凌駕於常人,絕非某個後世的尋常社畜能比。
便如玄德公此番趕到藍田,用的無非是當年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的手段,雷遠在此世統領龐大勢力,他自家也好用解衣推食之法,自然看得明白。
然而愈是看得明白,他愈能深深趕到雙方段位的差距。
當年那個從小舟躍身上岸、差點滑倒的和氣老兵,如今髮鬢愈發地花白,額頭上的皺紋也愈發多了,但他看著雷遠的眼光,依然是簡單直接地喜悅和欣賞,不帶著任何附加內容。
這方面,雷遠可差的太遠了。他是真做不到如玄德公這般,將深情厚誼蘊於不動聲色之中,絲毫不顯做作,卻又將政治上的平衡落得恰到好處。
這章武八劍,除了玄德公自佩一把以外,其餘七劍所賜,顯然都是有意義的。
劉禪作為玄德公的長子,卻未能在玄德公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同步成為世子,皆因當時孫夫人誕下了嫡子劉永。劉永是吳侯的嫡親外甥,當時孫劉聯盟尚在,玄德公為了顯示自家對聯盟的誠意,刻意模糊了世子的地位,以獲取政治上的周旋餘地。
待到後來孫劉聯盟破裂,吳侯的影響不似當年那般重要,而孫夫人撫養劉禪,母子之間情誼甚深,劉禪才得以被冊立為世子。
如今玄德公將章武劍賜予劉禪,便明確了劉禪日後將為太子,政朝內外若有什麼心機異常之人,大約便可以不再胡思亂想了。
至於其餘得賜六劍之人,皆勳名震動天下。六人皆是政權得以興盛之基,也必當為新朝的柱石之臣,地位凌駕於諸多文武之上。
六人中,武將四人,文臣兩人。
武將裡,有在地方統兵的兩人,也有直屬中樞的兩人。
其中關張自是羽翼,若無關張,玄德公根本就走不到今日。而趙雲性格謙退,一向以來,官職都稍稍遜色於諸將,恐怕就算漢中王稱帝,他的官位也不會提升極多。是以,玄德公特賜章武劍予他,專以彰顯趙雲的特殊地位。
雷遠今年才三十二歲,年紀在六人中最為年輕,卻既有戰勝攻取的赫赫功績,又頗擅經營地方民政。雖然近年來鎮守交州,但朝中曾有建議,若關羽日後入朝為武將首席,勢必要使雷遠接替關羽的職權,完全統轄數州軍政。
至於文臣兩人,一人是徐州籍貫的荊楚士人領袖,一人是關中籍貫的益州官員代表。
法正憑此劍,便就此明確他在文臣中秀出群倫的地位,對頗好功名利祿的法正來說,足顯尊榮。但這同時也是對法正、對其餘群臣的隱晦宣示,皆因這章武八劍的劍名是諸葛亮所起,諸葛亮書寫的劍名甚至直接鑲刻在了劍身上。其在六人中的超然身份,就此得到最終明確。
這一柄章武劍中,蘊含甚多意義。劉備專程走一趟,當然也不是興之所致,更不會單純出於對雷遠的喜愛。
不過,縱使這是上位者馭人的手段,終究也是誠意的一種。雷遠十年前率部投奔荊州,當時劉備地不過荊南,兵不過萬數,遂親自乘坐扁舟渡江迎接,以顯誠意。十年後的今天,劉備據有天下半壁,距離皇帝大位咫尺而已,待雷遠卻一如當年。
這樣的上司,放在任何時候都足以令部屬竭力;下屬若非要辨析其手段的運用、性情的真偽,反倒未免涼薄。
當下雷遠鄭重其事地捧著章武劍,打算向劉備大禮參拜。
劉備上前一步:“又不在朝堂上,何必如此多禮。”
他挽著雷遠的臂膀,堅持不讓他拜下去,轉而道:“續之,我現在這個身份,周邊圍攏的人太多,時時聒噪。不似當年那樣,可以隨便到處走動啦。既然把章武劍給了你,我就得啟程折返,不在藍田停留。”
“那,我領人送大王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