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一年時,劉備與馬超的聯軍在關中作戰不利,逐次退兵。而魏王舉大眾乘勝追擊,以相當的兵力收服槐裡、武功、郿縣、陳倉等城池。時任平狄將軍的張郃因為射殺龐統有功,得以帶兵重任方面,負責猛撲雍縣、汧縣一線,意圖直入隴右,包抄馬超所部的後路。
張郃擅料戰勢地形,用兵巧變,遂攻入興國以南,大掠羌氐各部的牛馬物資。此時留守隴上的龐德率輕騎數千趕到,張郃與之大戰數場以後,遷徙百姓一千餘戶而安然而返。
此後數年,張郃又征討關中、幷州各處的叛軍,所向皆克,遂積功升至右將軍、都鄉侯。在魏王曹操重整鄴城中軍以後,他與中堅將軍曹真、中領軍曹休、後將軍朱靈皆為中軍主將。
這四人中,曹真、曹休併為肺腑,更是曹氏年輕一代中的傑出人物;而朱靈與張郃,都是一度被魏王棄置又重新啟用的宿將。如此安排,魏王深意可知。
上月起,魏王奉天子于軍中,自許都出動大軍南下,至於宛城,並遣驍騎將軍曹彰治兵於新野、中堅將軍曹真攻略房陵、行徵南將軍夏侯尚增兵隨縣。
繼三將之後,鄴城中軍諸將和江淮兗豫各地大將陸續督軍趕到。諸軍既然大集,聲勢震天動地。
此前數載,荊州軍與駐在襄陽的樂進反覆拉鋸作戰,先後奪取鄀縣、編縣、綏陽、沶鄉等諸多城池,修建的軍寨直逼宜城赤山。
這一系列作戰,大都只是偏師小部之爭,勝敗都無關大局。如今曹軍以龐大兵力壓下來,戰事立即升級,荊州軍靠近北面的據點被一一拔除,諸將皆棄城而走。
就在五天前,張郃帶領數千步騎南下,突襲了駐在章鄉的荊州軍一部。
統領這支兵力的,是近年來頗受關羽重用的裨將軍、領南鄉太守郭睦。
郭睦也是元從老將了,經驗豐富,守城倒也不疏忽,但張郃曾在荊州作戰,諳熟周邊地理,他領兵趟過深谷溪水,直抵守禦較薄弱的城西方向。郭睦急調人增援時,張郃趁亂催軍登城,一戰即破章鄉,陣斬郭睦。
他入城之後,趕來救援的偏將軍趙累所部方才趕到,張郃隨即又逼退趙累。
章鄉一破,駐在夾石隘口的荊州軍後路受到威脅,不得不立即撤退。張郃再途中設下埋伏,重創了這一支荊州軍。
兩日之內,三戰三捷,張郃得勝振旅,回到淯陽的營地,正撞見魏王遣使來召。一問方知,原來有關中方向軍報發到宛城,魏王召集諸將軍議。
張郃不敢怠慢,連衣甲都不及更換,急匆匆跟著使者奔往宛城。
宛城為南陽郡治所在,昔日光武光武中興,肇自南陽,於是建為南都。南陽張衡曾作《南都賦》曰:爾其地勢,則武關闕其西,桐柏揭其東;流滄浪而為隍,廓方城以為墉;湯谷湧其後,淯水蕩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可見此地乃是南北通衢、水陸樞要之地。
又因南陽多漢家權貴豪胄,兼有冶鐵之利,經濟十分發達。極盛時下設三十七縣,五十二萬戶,二百四十餘萬口,號為天下第一大郡。
然而喪亂之後,此地數十年間歷經張諮、孫堅、袁術、張繡、劉表和魏王曹操六人掌控,期間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戰亂征伐。當年的盛況早已不復,整個南陽郡範圍內田地荒蕪,亭舍塌廢,鄉無人煙,白骨積野。
待到曹公赤壁敗戰,後繼在荊州的戰事也不順利。故而在十年間,曹氏政權陸續收縮人丁,先遷至宛縣,後來覺得宛縣也不能確保安全,於是再到豫州,而在整個荊州範圍內,只保留軍屯和少量民屯,以南陽、新野、襄陽等幾處為軍事要塞。於是南陽周邊更顯荒蕪。
張郃跟著使者在道路上疾馳。直到城外不遠,還能見到大片大片的莽林荒地,甚至有飛禽走獸不避軍旅,肆意往來。倒是城北遠處距離了數以千萬計的民伕清掃平整土地,還有一座高大的祭壇初見雛形。
一行人報名入城,城中又是另一幅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