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丞相雄踞中原、河北,挾天子以令諸侯,儼然有改天換日的氣概,號稱虎騎千群、雄師百萬;而玄德公據有荊州,慨然有飲馬中原之志,在左將軍的旗幟之下,同樣也猛將如雲、謀臣如雨,更有虎賁十萬。.
這兩家諸侯以天下為棋局展開對抗,一語可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然而此時此刻,在赤壁之戰後的第三年,當這兩家諸侯的力量再度直接對抗的時候,決定勝負、進而決定一郡、一州走向的,卻是我甘寧甘興霸一人爾。
這個事實讓甘寧熱血如沸。
此前甘寧未知去就的時候,曾和龐統一起悠遊度日。龐士元這廝雖然話不中聽,若仔細揣摩,其實卻有道理。他讓甘寧明白了,原來長久以來心心念唸的入蜀、回鄉,其實並不是自己真正所要的。
甘寧真正希望的,是投身在浩蕩大業之中立不世奇功,為天下人矚目、萬民傳誦。那時候回到故鄉,才能夠用事實說話,讓那些有眼無珠之輩徹底服膺。眼下的局面,簡直就像是為甘寧度身定做,激勵著甘寧吼聲如雷,奮勇向前。
這就是我想要的。甘寧對自己說:就在今日,讓甘興霸的威名為天下人所知!
此番他隨同雷遠入蜀,帶領部下五百餘,此前分了小半給李異,讓他和雷澄一起守衛南方營地。現在跟著甘寧作戰的,一共是三百人。
這三百人,都是老卒,都是在江峽間縱橫多年、從不屈膝於人的悍賊。若是兩軍對圓,堂堂正正的結陣而戰,他們較之與荊州軍其他各部精銳,未必有什麼特殊的優勢,但是在這種短兵相接的亂戰、混戰場合,卻是他們最擅長的。
他們或者三人一組,或者五人一組,如同流水滲透漫溢,不斷深入、切割敵人的佇列。
這種分組,很有些叫人啼笑皆非的講究。皆因甘寧所部頗有些匪氣,他部下的基層軍官們,不是任命而出,而是隔三差五地內部比鬥爭奪而來……或者說內訌也沒差,所以基層軍官的更迭變動特多。甚至一個十人隊裡,有兩三個人有過什長的經歷,其中兩人是被趕下臺而又心心念念復辟的。
在亂戰的時候,這兩三人自然就成了更小規模作戰單位的首領。他們領著三人或五人的隊伍,彷彿游魚穿行在水中,自如地進退離合,有時候集合成較大的佇列,以保證正面兵力的優勢;有時候又分散開去,或者互相掩護後退,或者從前、後、側翼等多個方向進攻。
要應對這種亂戰,只有儘快聚攏結陣,偏偏甘寧左衝右突,反覆衝散試圖結陣的佇列,一口氣斬殺了曹軍軍官不下十人,使得曹軍始終無法結陣。
如果徐晃怯戰而退,曹軍後隊的崩潰就在眼前。
甘寧幾乎要大笑出聲,勝利已經唾手可得!
可是徐晃不退。
甘寧正砍殺得興起,眼看就要將眼前敵人的首級斬下,卻然猛撤步,收腹。
剎那間,一杆平端的鐵矛從他腹部前方劃過。矛尖與鎧甲劇烈碰撞,崩飛甲葉兩片,帶出一溜火花。
甘寧不假思索地沉肱發力,順著鐵矛的來勢揮刀反撩。
他身形壯碩,膂力極強,通常作戰時都硬橋硬馬,彷彿是那種無腦衝殺的匹夫。可實際上,當他遇到強敵時,展現技巧和反應也都遠遠超過常人。縱橫大江數十年的強豪,名不虛傳!
這一刀,快得無法想象。長刀迅若電閃地沿著矛杆橫切過去,只消一瞬,就能斬下持矛的兩隻手!
這一刀出手,甘寧自問,就算是關羽、張飛那等非人的怪物在身前……除非退避,也難免雙手斷折的下場吧。他在心裡為自己叫了聲好!
然而這一刀無功。
鐵矛彷彿是活了過來,如怪蟒般猛烈地一擰、一抖。鐵矛是重兵器,這一擰、一抖,彷彿出自於某種特殊的發力技巧,聚合了巨大力量。精鐵的矛杆與刀身相撞,爆發出鏗然大響。響聲中,哪怕以甘寧的臂力,也幾乎握不住刀柄,甚至整個壯碩身軀都被迫向後踉蹌。
甘寧是全軍之魂、全軍之膽、全軍之魁首。此番突襲,甘寧身先士卒,衝殺決蕩,從未逢著一合之敵,幾乎以一人之力壓制住了曹軍掀起的反擊浪潮。但這時候,他居然被人迫退了。
徐晃所部的數量,大致是甘寧所部的三倍。甘寧憑著突襲之利,才硬生生將曹軍打入混亂的狀態,強行搶佔了上風。
但這時候他敏銳地感覺到,局勢變了,曹軍正迅速從混亂中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