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內,歐洲的使節團在大朝會上覲見。
劉易接見了他們的使者,同意歐洲國家在南京城開設大使館。
至於說通商傳教之事,還是之前的要求。
傳教不許,通商可以,但若要通商,歐洲人也必須向大漢的商人開放殖民地和本土。
否則的話,一概不許!
雙方磋商了良久,最後達成了共識。
大漢向歐洲商人開放大員,琉球,日本,朝鮮等地。
他們西方人也要向大漢開放馬尼拉,巴達維亞,馬六甲,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
這算是雙方為了促進商貿發展,而相互做出的讓出。
雖然沒向對方開放本土,但殖民地卻是相互開放了。
當然,傳教的事情照樣不許!
一神教代表的是西方的價值觀和文明體系,劉易是絕對不會允許大漢被他們文化侵略的。
……
另一邊,隨著徵日之戰結束,大批的戰俘被運送回大漢本土。
女奴被髮賣掉,用以充實國庫。
男奴則是被運往西安,準備開始修建通往莎車的水泥路。
隨著蒸汽機的投入實用,大漢的鋼鐵產量,水泥產量都在不斷的飆升。
其成本和造價都已經開始暴跌,大規模的用做建築材料,已經不是什麼奢侈的事情。
現在大漢和水泥有關的大基建專案就有好幾項。
一是用水泥修通連線各省府的官道主幹道。
二是用水泥修繕一遍全天下的水利設,包括黃河大堤,長江大堤。
三是要修通絲綢之路。
四是要用水泥在草原上建城,並且用水泥官道將城與城相連。
水泥的需求量很大,幾乎只要能生產出來,就不缺銷路!
另一方面則是鋼鐵的產量。
大漢的鋼鐵產量逐年攀升,不斷的擴產。
尤其是隨著蒸汽機車研製成功,要鋪設鐵軌,所需的鋼鐵產量就更高了。
現在全大漢境內,到處都在進行著熱火朝天的基礎設施建設。
劉易沒學過什麼經濟學,想要推動經濟發展,他知道的唯有透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
來擴大內部市場,藉此來刺激經濟。
他也是這麼做的,大漢建國以來,境內的基礎設施修建一直都在進行,規模還在不停的擴大。
對於基礎設施建設,好修的,輕鬆的地方,大漢用的都是僱工,要藉此來推動經濟發展。
危險,要命的地方,則用的是勞改營和奴隸,藉此來減少百姓的傷亡。
……
昭武五年八月底,劉易接到了前往祥州的勘探船隊返回的訊息。
下令召相關人員入京覲見!
與此同時,傳令樞密院籌備進攻馬尼拉,巴達維亞等南洋地區重要城市的作戰計劃。
祥州的航路探查清楚了,大漢想要向祥州進行大規模的移民,那南洋就是一個繞不過的點。
如果不能解決南洋的歐洲殖民者,大漢的移民船路上最起碼就得沉沒一半。
這損失誰也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