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剛剛又把宗室這個包袱甩了大半,關於新一年的財政問題,朝廷便感覺輕鬆了很多。
起碼各地宗室的支出轉移到了皇帝的內帑之中,就沒必要戶部來擔憂煩躁了。
在已成慣例的正月內閣會議上,身體在冬天越來越顯得虛弱的張鳳不再為各位國家重臣做乾聖二年的報告,取而代之的,是經他推舉的戶部另一位尚書沈固。
張鳳跟于謙兩個排排坐著,在一邊小聲咳嗽。
兩個老頭子在過年之時都生了一場病,對身體的損耗不輕,差的更差,那老臉滄桑的,讓朱見濟看了都心痛。
偏偏這二人都是板正剛直的性格,不肯因病缺席新年大朝,於是強撐著上朝、開會,拱衛小皇帝。
“為何對蒙古的軍事壓力小了,北邊的支出反而多了?”
于謙聽到某一段,忍不住打斷了沈固的話。
沈固將手裡的報告放下,輕笑著對他解釋道,“雖然不打仗了,可對軍隊的固有支出是不能少的。”
為了保證軍隊的忠心和戰鬥力,撒錢是一定要有的。
而且幾年下來,朱見濟又在軍隊之中成功推廣了“武會”。
這種大明版的軍校也是需要招收老師,給人編制和各種待遇的,自然又是一筆新的支出。
“何況隨著蒙古內附,朝廷決定在漠南之地修築新城,這遷移百姓流民,給他們分發田土和安家費,都是要很多錢的!”
去年年中,朱見濟便沿著邊關各鎮,到處開設紡織廠、水泥廠等等新式工廠,鼓勵他們學習大寧城的操作,用羊毛將蒙古貴族綁在大明的經濟馬車之上。
而水泥的普及,也方便了各邊關修繕道路,強化管理。
同時他還對其他邊鎮的軍隊進行武器升級和新式操練,不僅加強了戰鬥力,還加強了軍隊的吸金能力。
精兵悍將,
都是要靠錢堆出來的!
這種種事物,到現在還沒有回本,都包含在朝廷的支出範圍之內。
比起當初建設大寧城的花銷,覆蓋的面積更加龐大了。
在一些文官眼中,是有些看不過去的,覺得皇帝過分重視武備,有窮兵黷武的傾向。
但每次有類似的進諫出現,朱見濟都只是左耳進右耳出,當人在放屁。
反正只要他拿的出那麼多錢,國防基建,他一定要把它搞的好好的!
“原來如此!”于謙聽完,也只是瞭然的點點頭。
作為一個強硬派,只要大明好了,他是沒什麼問題的。
隨後沈固繼續唸叨其他方面的財政規劃。
除去往年固有的官員俸祿、賑災和修建各種公共工程的款項,還有對不發達地區農會的補助之外,另增加了一項新的支出。
教育!
而且關於“教育”這筆錢,竟然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