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我在三國鑄漢魂
7.35勢力整合、曹操矯詔
中平六年12月初,基本上距離傳統節日春節已經沒多久,何太后的辦事效率遠沒有鄧楓預計的可靠,整整將近兩個月後,直到鄧楓答應提供的所有裝備全部送到朝歌,聖旨終於姍姍來遲。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查幷州別駕從事徐庶,公忠體國......特晉為冀州刺史,望卿不孚朕望,勤勉為國——欽此,謝恩吧!”
“好了,現在我們的計劃終於可以繼續進行了,元直,你儘快去上任,兵力已經調撥完畢,到時候你帶上18000騎兵,新兵老兵各一半,孟起(馬超)負責帶隊。
步兵6000,也是新兵老兵各一半,幼平(周泰)負責帶隊,弩兵也是6000,我從兗州調了文謙(樂進)負責,這樣也能讓你省點心。”鄧楓在收到聖旨的第一時間就安排了人員出發。
因為陳宮代表鄧楓控制了兗州,加上兵力極度兇悍,很快掌控了總體局勢。
不僅如此,陳宮在兗州的政策基本照搬了幷州,而且在到任的第一時間就上報鄧楓批准之後招募了20000新兵。
同時根據早已準備好的情報發出徵召令,最終選擇了應招的武將是于禁(字文則)、樂進(字文謙)、李典(字曼成)。
再加上一個在治安嚴打中無意收穫的典韋(字子滿),打垮了泰山黃巾後收服的臧霸(字宣高)。
謀士不多,主要就一個劉曄(字子揚),這位可是貨真價實的漢室宗親,仰慕鄧楓死保漢少帝劉辮的名望主動投奔。
鄧楓第一時間按照“異地任職”的要求,把劉曄調到了自己身邊,做了幷州行政的負責人,算是接替了徐庶的職務。
他可是很清楚,這位劉子揚雖然掛著謀士的名號,實際上卻是一個戰略大家,雖然在戰術上表現不突出,但絕對是內政方面的大拿。
劉曄沒想到竟然會被重用到這種程度,因此第一時間選擇了投效。
兗州騎兵、同時也是軍事口負責人高順被調走當了弘農太守,因此鄧楓把黃忠調了過去接替,原本西線負責人張遼帶著于禁負責,將來準備讓于禁完全接班。
于禁在戰事上能力不突出,卻是防守大家,同時也是練兵大拿,將來這方面就靠他了。
樂進、李典都是二線武將,將來雖然無法獨當一面,作為某個方向負責人沒戲,但當二把手或者是一地負責人還是沒問題的。
因此樂進被派到冀州負責弩兵,李典則分配到弘農太守高順身邊擔任二把手學習,將來也好接班。
典韋被安排在了陳宮身邊,他絕對是最好的護衛,鄧楓一家不需要,那就讓他保護最前線的陳宮好了。
反而是臧霸,這位哪怕在曹操手底下都是半獨立地位的大將,這次是被完全打垮後投降的。
鄧楓自然不會讓他繼續呆在泰山郡,而是調到了冀州徐庶手下,先擔任周泰的副手,將來接班就行,到時候周泰可以另作他用。
這次把治所重新搬回上黨,其實也是多方面考慮的。
首先是輻射周邊。
隨著鄧楓週中地盤的大規模擴張,本就是邊疆城市的晉陽很明顯已經無法承擔勢力核心的地位。
上黨正好位於幷州、兗州的交接點,唯一的問題是對冀州覆蓋不足,不過這方面問題也不大。
這些年水泥大路的修建早已輻射周邊,至少不管是上黨還是晉陽都有直通冀州治所鄴城的水泥大道,按照這個年代的總體交通條件以及軍事響應速度,依託這些道路完全不用考慮照顧不到的問題。
其次是建設發展。
還是一個問題,晉陽過於偏遠,和傳統意義上的邊塞防線也就算是二線,因此從未誕生什麼大商家,連商隊都不多。
上黨再這方面好得多,特別是經過了鄧楓多年發展,如今在整個北地都是出了名的富庶之地。
同時,鄧楓最主要的工業區也是這裡,各方面控制都到了極限,不用考慮太多問題。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現在的漢少帝在河內,與上黨緊挨著,鄧楓只要再修一條水泥路過去,兩邊算一家都沒問題。
他倒不是真的在乎這對母子死活,只是現在還有大用。
雖然暫時還不太方便“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河內郡周圍基本都是自己的地盤,以河內一個郡的財力,養活徐晃手下的20000精兵3000騎兵絕對到了極限。
小皇帝的生活肯定少不了鄧楓接濟,就算不能完全控制,好歹也能嚴重影響。
更何況現在何太后還在,雖然鄧楓和她之間談不上什麼愛情,兩人該賣隊友的時候絕對沒有一個會猶豫,但平日裡如果條件許可,互相抱團取暖還是沒問題的——至少現階段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