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史記記載:安平三十八年末,唐軍從建立以來,第一次在他國領土上,取得了第一場的勝利。
這一場勝利,奠定了唐國,未來的對外戰略,也徹底打出了唐軍的血性。
那一場戰爭,唐軍斬首三萬餘,俘虜5000餘人,自身傷亡13000餘人。
而這場真正意義上第一次的正規作戰勝利,被稱為崛起之戰。
從這場戰爭之後,唐軍徹底從防守方,轉向了進攻方。
而當這場勝利傳到京師的時候,無數百姓先是震驚,隨後再三確認後,激動的是熱淚盈眶,有的更是跪地嚎啕大哭。
或許會有人問了,不就是一場勝利嗎,值得這麼激動嘛。
問這話的人,只能說你不瞭解唐國的歷史。
唐國從建立以來到現在,有了300年了。
這300年來,大大小小的戰爭也打了無數,可得到的結果,九成以上都是戰敗。
每一次的戰敗,朝廷都要割地賠款。
百姓得到的,除了戰敗的恥辱之外,還有他們親人死亡的訊息。
一次次的戰敗,一次次的失望。
百姓們從剛開始的期盼,到後來的失落,最後演變成了麻木。
每當朝廷要打仗的時候,百姓們第一個想法就是。
這次打敗了,又要割多少地賠多少錢?哪個公主要去合親,自己的家人會不會戰死在疆場,如果死了,能不能把他的屍體和骨灰帶回來?
一次次的戰敗和失望,讓唐國百姓們對朝廷對軍隊有著嚴重的不信任!
這種不信任的後果,也讓唐國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
當唐人面對其他國家的人時,都會不自覺的露出畏懼和謙卑的身份。
沒辦法,自己國家的軍隊打不過人家,不乖乖的裝孫子,到時候惹怒了人家,人家向朝廷稟報一聲,在派兵打唐國怎麼辦。
雖然這是朝廷上的事情,但打仗計程車兵,可是要自己的家人去的,所以在這一連串的因果下!
唐國的百姓不知何時,慢慢的失去了脊樑。
他們對外謙卑有禮,只要對方是強大的國家,他們都會客客氣氣跟人家說話。
甚至在受到欺負的時候,也不敢多加反抗,只能自己捏著鼻子吃下這個苦果。
而對於唐國朝廷而言,百姓的不信任,讓唐國的軍隊也失去了自己的魂!
或許準確的來說。
唐國軍隊在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沒有自己的魂。
也正因為這些原因,李源在當初提出斬首行動的時候,軍方才會嚴厲的拒絕。
難道他們不知道,斬首行動能為唐國帶來多少好處嗎?
他們每個人都心裡十分清楚,但他們不能選擇這樣做!
因為這樣的勝利,根本就無法喚醒唐國軍民的心。
想要唐國軍民徹底的崛起,只有一場場正面戰爭的勝利,才能讓唐國軍民百姓直起腰,對異族,對他國,大聲的喊不。
一個卑微太久的國家,想要徹底的站起身來,只有一次次的正面戰爭,大規模的對撞取得勝利,才能打出自己的民族自信。
斬首行動等一類的奇謀詭計,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太依靠這些計謀。
雖然這些計謀有萬般好處,但這樣的勝利卻喚不起,民族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