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中,稍後訂閱。)
很多人對首輔和太子徹夜長談的內容感興趣。
劉健善斷,尤其在李東陽離開內閣後越發果斷。常被人在私底下吐槽剛愎自用。太子的脾氣不好。兩人很容易起衝突。
大多數認為在太子攝政後遲早要把首輔換人。可劉健在首輔任上做的好好的。內閣換屆都沒把他弄下去。時間一久,不少人看出他唱白臉、太子唱紅臉的套路。太子做的很多決策背後少不了劉健的支援。
好的政令是一回事,是否能按照本意執行、執行效果如何與具體章程安排有關。劉健是當之無愧的百官之首,他安排下去的事,地方官員很少敢陽奉陰違。
劉健難得休息半日。晚上,劉府登門的人絡繹不絕。
第一個登門的是壽寧侯。太子舅舅的身份讓他到哪都能受到優待。
“劉公,外面傳言朱寧收人重禮把商人安插進出使奧……什麼國的船隊。這次出使不是禮部負責的?”
壽寧侯訊息靈通,甚至還把賽義德請到府上和奶咖。他這麼問,只想從劉健口中探查一些不足外人道的內幕。太子舅舅的身份在別人面前可以耀武揚威,到太子面前他可不敢太膨脹。
囚牛商行成了國資部的一部分,他們這些勳貴在海貿上的分紅都沒了。別以為只是少了每月五六千銀子的進項!每次海船到達天津港,他會仗著身份上船把海外黨好東西以便宜的價格弄到手。或是私下抬高價格出,或是送給後院女子。
現在海船到港,都察院必定會派人監督登記。雖說也能“撿漏”,但“撿來”的東西勢必會被御史記錄在案,不好高價出手。正月裡壽寧侯府的開支,竟然破天荒動用了庫房裡的銀幣!以往哪要府上拿錢!
“奧斯曼帝國。”劉健補充道,“出使是太子的私人舉動,與朝廷無關。禮部跟去的官員也會以私人身份去。”
不是朝廷行為,只要太子沒有表露不滿,朱寧的舉動連賄賂都算不上。
壽寧侯不解:“為何朝廷不願意派出使臣?”
“大明使者出去代表的天朝上國。”劉健淡淡地道。奧斯曼帝國與大明不接壤,聽說他們野心很大,不願意低大明一頭。
大明自然不願意與之相交。大明要的是四夷來服、萬邦來朝!
壽寧侯目光希翼地問:“太子找人出使奧國,是為了搭建穩定的商路?”
“不知道。”劉健心道:太子缺錢,為的是從阿拉伯商人身上刮油水。
壽寧侯眼神閃爍。他心知劉健見他是給弘治帝面子,沒有相等到交換,劉健不會與他說實話。太子可是個散財童子,不跟緊散的財會被別人撿走。
“劉公,”壽寧侯湊到劉健耳邊輕聲道,“據在下所知,皇上不是隨隨便便要讓崔志端升遷成禮部尚書的。”
有張皇后在,壽寧侯對宮裡的動態比任何人都清楚。
“哦?”劉健有了些興致。他與弘治帝君臣十幾載,弘治帝雖然也有寵信李廣等行為,但一直控制在皇宮內院,很少波及到朝政。這次的確反常了些。
“我們再去一趟囚牛商行。”傅容笑容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