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北方遊牧民族,源於東胡鮮卑,“契丹”的意思是“鑌鐵”,唐太宗李世民在契丹人住地設定松漠都督府,酋長任都督並賜李姓。
契丹人“畋魚以食、皮毛以衣、馬逐水草、人仰湩酪”。被掠至契丹為官的趙延壽,作《塞上》詩云:
黃沙風捲半空拋,雲重陰山雪滿郊。
探水人回移帳就,射鵰箭落著弓抄。
鳥逢霜果飢還啄,馬渡冰河渴自跑。
佔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五代時,契丹迭剌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乘中原內亂,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於唐天祐四年(907)二月即可汗位,在灤河邊建設了一座仿幽州的城郭。
後梁貞明二年(916)三月十七日,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建元神冊,即遼太祖。
後晉開運四年(947),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
契丹被稱為“大遼”或者“大遼國”,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遼聖宗耶律隆緒又改稱大契丹,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北宋治平三年(1066)遼道宗耶律洪基再次改國號為“大遼”,並在國號前加上“南瞻部洲大中央”,完全以“中國”自居。
佛教認為在世界的中央有座須彌山,它周圍的鹹海中分佈著四大洲,分別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我們地球上的人生活在南贍部洲,《西遊記》中孫悟空住的地方叫東勝神洲傲來國。
北宋宣和七年(1125),大遼被金朝完顏阿骨打所滅。
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八年。
◆ 燕雲十六州
後唐清泰三年(936),十一月,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反唐自立,稱比自己小十多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後晉。
契丹答應出兵幫助石敬瑭謀反篡國,石敬瑭向契丹許諾的四個條件,一個比一個優厚:
一、稱臣;
二、尊耶律德光為父;
三、每年進奉帛三十萬匹;
四、割讓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也稱幽雲十六州),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等十六州。位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猶如一條巨龍綿延數百里,這是條古代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水嶺,這裡也是長城的所在。
正所謂“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戰略地位,無可替代。
一旦燕雲十六州丟失,中原地區將完全暴露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騎兵馳騁而下,可輕易到達黃河岸邊,直接威脅中原腹地。
石敬瑭拿燕雲十六州換取富貴,正如薛居正所言:“決鯨海以救焚,何逃沒溺;飲鴆漿而止渴,終取喪亡。”
失去燕雲十六州,中原政權的北方邊境再無險可守。
此後四百多年,燕雲十六州一直沒有回到中原政權的手中,燕雲十六州從此成為歷代皇帝的一塊心病。。
後來,金兵鐵蹄南下,徽欽二帝,被掠北國,靖康恥,臣子恨。長江以北的人民,飽經金人蹂躪,歷盡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就因這事,千百年來,石敬瑭一直為後人唾棄和指責。
誰控制了燕雲十六州,誰就有了定鼎中原,一統天下的資本。
北方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大清,都是因為控制了燕雲十六州的緣故。
明朝時,燕雲十六州終於回到中原政權手中,永樂帝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又經過五次北伐,才維護了明朝北方邊境的安寧,今日之長城,就是明朝修建的。
到了明末,遼東總兵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開啟山海關,放清軍入關,燕雲十六州再次失守。
清軍入關,噩夢開啟。據統計,明朝年間,全國有五千多萬人口,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只剩下一千零六十三萬,少了兩千多萬人。這其中雖然也有死於瘟疫和其他原因的,大部分還是還是被清軍屠殺的。
人口不足百萬的滿族人,入主中原,幾乎把中國屠了個遍,數千萬人慘死於清軍的刀下。僅憑一人之喜好得失,陷整個民族於危難之中,導致無數的人慘死,家破人亡。
石敬瑭和吳三桂,罪不可恕。
◆ 北伐契丹
周世宗柴榮志在天下一統,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屏障淪為契丹人的跑馬場!燕雲十六州一天收不回來,柴榮心裡就一天不得安寧。
契丹,此時正值號稱“睡王”的遼穆宗耶律璟執政,“荒耽於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昏庸無能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