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囔囔之中,貞觀二年的春闈就來臨了。
之前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渭水新城了。
但是伴隨著春闈的接近,關於科舉的討論,也變得多了起來。
貞觀二年的科舉,更後世大家瞭解的還是挺不一樣的。
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成熟,但是也有一些是明清時期不具備的有點。
就比如科舉的科目,種類就非常繁多。
除了傳統的明經科和進士科,其他七七八八的秀才科、明算、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科目。
這全面程度,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公務員考試都是比不上的。
當然了,科目雖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其實是明經科和進士科。
很多科目不受重視不說,也不是每年都考。
在後世,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唐朝的時候,會有那麼多流傳千古的詩作誕生?
更早之前幾之後的朝代,全部加起來都沒有唐朝一個朝代多。
難道華夏幾千年的天才們,都是誕生在唐朝嗎?
其實只要瞭解一下大唐明經科和進士科的考試內容,就知道答案了。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
這個考試內容,其實也是最容易作弊的。
因為沒有胡名,又沒有標準答案。
人家說你行,你就行。
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後來兩種明經科和進士科的考試的科目有所變化變化。
進士科重詩賦,明經科重帖經、墨義。
詩賦是什麼,應該不需要解釋,大家都知道了。
而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說白了,就是後世的填空題,大家其實也是非常熟悉的,只是叫法不一樣而已。
而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本質上其實也是差不多的。
也就是說,不管是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所以難度其實不是非常的高。
但是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才可以。
結果就是進士科很難高中,明經科相對容易很多。
這也就有了“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偏偏朝中大佬們,最重視的就是進士科。
這麼一來,但凡是有才華的人,肯定都去研究如何作詩了。
大唐會有這麼多的佳作流傳下來,這應該是最關鍵的原因了。
可是,就在大家為了明經科和進士科努力的時候,朝廷卻是突然公佈了一個新的政策。
所有春闈的考卷,都需要胡名。
並且為了避免透過筆跡等一些其他特殊的標記作弊,胡名之後還要由專門的書吏進行謄抄之後才開始閱卷。
這麼一來,那些已經提前走好了門路,就等著高中的人,立馬就慌了。
“楊兄,朝廷怎麼突然搞出了胡名這個做法?這豈不是跟我等過不去?”
雅怡閣中,杜荷很是鬱悶的跟楊豫之坐在一起喝酒。
作為杜家的次子,杜荷不像是自己的大哥,哪怕是躺平了,也能有國公之位繼承。
雖然他什麼都不做,李世民看在杜如晦的面子上,肯定也是會給杜荷做官的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