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本有羋、屈、項、昭四大氏族,羋氏雖然為王,但是也是要依靠其他三家才能維護統治。
自大越王朝覆滅之後,這種局面就一直存在,延續了一百多年,直到羋熊隕落之後,羋啟上位,開始打壓三大家族,想要收回他們手中的權利。
原本三大家族對於羋啟就是面服心不服,羋熊子嗣眾多,當初的羋啟並不是最出眾的那個,只不過因為是嫡長子,所以才得以繼承王位。
好好當你的王,大家繼續一起發財,倒也能相安無事,可是羋啟竟然想要削藩,三大家族自然是不會妥協的。
想當初三大家族的人跟著羋氏先祖一起奮鬥打下了楚州偌大的家業,大家一起創業,好嘛,現在公司上市了,你卻想獨吞?
三大家族在楚州經營日久,根深蒂固、交錯盤根,他們的封地加起來甚至超過了楚王直接控制的地盤兒,於是三大家族就秘密商議聯手廢黜羋啟,然後從宗室中挑一個歲數小、聽話的人,立為楚王。
本來以他們的勢力和威望,這件事很有可能成功,可以說是板兒上釘釘,十拿九穩。
三大家族的家主聯合邀請羋啟赴宴,暗中埋伏好了人手,準備直接扣押羋啟,發動政變。
羋啟自然知道這是鴻門宴,但還是欣然赴宴,畢竟他是楚州的王,三大家族縱然膽大包天也不敢做出謀逆之舉,他還以為三大家族最多也就是談判,抵制自己的削藩之舉。
當然,君子不立於圍牆,羋啟也不是全無防備,帶著精銳的御林軍赴宴。
三大家族的家主主動低頭服軟,表示願意交出手中的權利,羋啟也十分大度地表示可以保留他們一部分封地,一時間賓主盡歡,其樂融融。
直到,昭家家主昭烈擲杯為號,伏兵殺出,這一下,不禁羋啟大驚失色,就連另外兩家的家主也是大吃一驚,因為殺出的伏兵竟然都是昭家的死士。
原來,這昭烈暗中把伏兵都換成了自己的人,想要把羋啟和另外兩大家族一網打盡,既然楚王都能隨便換,乾脆自己上位稱王得了,何必還屈居他人之下。
昭烈的想法是好的,可惜的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也低估了羋啟的實力。
“昭烈叛亂,屈、項兩家隨孤一起平亂,事後必有重賞,孤王在此立誓,永不削藩!”
這是羋啟當時的原話,他自然知道屈、項兩家沒安什麼好心,但是這會兒最重要的就是穩定人心,共同對付昭烈。
羋啟的臨機決斷起了作用,屈、項雖然伏兵被替換,但是參加酒宴的族人、子弟加起來也有數百人,而且原本為了對對羋啟,每個人身上都暗藏了傢伙。
屈、項兩家的子弟和御林軍一起奮勇殺敵,雙方血戰了好幾個鐘頭,流血漂櫓,終究是昭烈準備的更充分,人馬更多,漸漸佔據了上風。
就在這關鍵時刻,有人挺身而出,一槍打爆了昭烈的腦袋,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項餘。
昭烈一死,伏兵軍心動盪,立馬潰不成軍,在昭氏族人的帶領下直接棄械投降。
當時,整個現場的氣氛都變得十分詭異,屈、項兩家的人跟御林軍隱隱對峙,前一刻還並肩浴血的兩方人馬,稍有不慎就會廝殺起來。
羋啟很大度地當場赦免了昭氏的罪過,表示只誅首惡,其他人既往不咎。
這一下屈、項兩家的人也徹底安了心,知道楚王不會秋後算賬,畢竟連昭氏都放過了,更何況他們還有救駕之功。
一場叛亂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了,羋啟也沒有著急離去,而是跟屈、項家主溫言攀談一番,然後在御林軍的護送下悠然離去。
回到王府之後,羋啟立即下令集結十萬御林軍,團團圍住了屈、項、昭三家的府邸,尤其是昭家,直接抄家滅族,昭告昭烈的罪行,收回昭氏的所有封地、田產。
屈、項兩家這才知道上了羋啟的惡當,被他先前的姿態所迷惑,不過同時也感慨,大王真是好手段、好深的城府!
因此他們也絕了繼續對抗的心思,主動上表,願意交出一半的封地和大部分權利。
雖然羋啟很想借此機會把屈、項兩家一起滅掉,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三大家族和羋氏直接相互聯姻、盤根節錯,全部滅掉等於是割自己身上的肉,稍有不慎就會失血過多而死,動搖楚州根基,反倒是給其他幾州可趁之機。
畢竟,屈、項兩家手中還是有不少兵馬的,真要逼急了,楚州頃刻之間就會陷入戰亂之中。
權衡利弊之後,羋啟和兩家達成了協議,保留他們的一半封地,但是那些大塊兒的封地都被拆分成了一個個小塊兒,首尾不能相顧,同時兩家只能保留一半的私兵,其餘的都要裁撤掉。
有了昭氏的前車之鑑,屈、項兩家的家主自然是答應了下來,並且很有比數的卸去了家主之位,辭去了官職,選擇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