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有黃龍降世和孫權即將稱帝的訊息在短短三天的時間內向天下鋪開,遠在成都的諸葛亮得知這一訊息後倍感不安。
不僅如此,魏國長安和洛陽方面也得到了這一訊息,起初曹叡並不相信這個事情,吳國怎麼會有黃龍降世?但經查實,的確是真的訊息。
而這時的諸葛亮也耐不住這個訊息的重要性,於是在得到訊息的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諸葛亮把這一確認過的真實訊息向朝中文武百官們進行了具體的分析與交流。
針對孫權即將稱帝的問題,蜀國朝堂之上態度一致,武將之首的趙雲和魏延二人態度格外強硬,大殿之下的文官以董允、費禕和蔣琬為首也表示出他們不滿的態度。
站在趙雲身邊的魏延走上前來向高臺之上的劉禪與諸葛亮拜道:
“陛下,丞相,孫權立國不正,他的吳王之位還是曹賊所立,倘若孫權這碧眼小兒稱帝,那就是對我大漢不尊,對我大漢正統的挑戰!
請陛下和丞相斟酌,倘若孫權執迷不悟依舊要建國稱帝,那麼請丞相宣佈斷絕與吳國的來往!”
“孫權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請陛下和丞相立刻向吳國警告,倘若孫權稱帝,這是對我大漢的不敬,對大漢正統的不敬!”一旁的董允也提出他的建議,相對於魏延的強制手段,董允的辦法就顯得有些客觀。
二人把各自建議說完之後,朝中群臣態度十分強硬,一致向劉禪和諸葛亮拜道:
“請陛下和丞相斟酌!”
可見孫權此次徹底算是犯了眾怒,但諸葛亮知道,孫權稱帝只是時間問題,前些日子他夜觀星象,東南方向有帝星降世,他用推演之術加以解算,得到的結果是孫權將在幾年內建國稱帝。
坐在龍椅之上的劉禪看到群臣頭一次同仇敵愾,團結一心的模樣,讓他大為吃驚,於是又看向站在那裡臉色鎮定揮著羽扇的諸葛亮。
“相父……你的意思呢?”
“嗯……諸位的意思,亮明白,只是諸位莫要讓憤怒與偏激佔據諸位的理智。
如今大漢剛剛經歷一場血戰,國力正是急需恢復的時候,倘若我們與吳國交惡,只能是兩敗俱傷,得利的還是魏國。
伯苗,待孫權稱帝,還需拜託你再去東吳一趟表明大漢並沒有與其敵對之意,希望大漢與吳之間繼續保持盟約之好。”
諸葛亮此言句句有理,在他的引導下,朝中群臣們不禁陷入沉思,他們的思考或許還是沒有展開,仔細想一想,的確如此。
“諾,請丞相放心,鄧芝必不辱命!”鄧芝走上前來拱手應道。
說著,群臣們紛紛附和諸葛亮的分析,而魏延則是走上前來向諸葛亮拱手拜道:
“丞相,難道就這樣看著孫權小兒登基稱帝?還派伯苗繼續維持與他們的盟約?光孫權小兒稱帝這種舉動就是對先帝,對大漢的大不敬啊!”
“若大漢國力足以與吳國,甚至比他們的國力還要強大,亮當即上奏陛下譴責吳國的行為,但經歷兩次北伐,大漢國力急需恢復,如果貿然動手,很難想象會不會重蹈覆轍。”諸葛亮考慮得還是周全,見魏延依舊站在眾人之前一動不動,為了安撫他的心情,諸葛亮又說道:“亮知文長本意全為大漢,可文長也要考慮大漢的當下情況呀!倘若有朝一日吳國膽敢來犯,亮定以文長為先鋒,讓你好好打一仗!”
這番話說起來容易,孫權雖然有時候糊塗,但他身邊的陸遜是個精明能幹的人啊,只要有利於吳國的事情,陸遜肯定會趁機下手,可現在蜀國經兩次北伐戰敗魏國,他們還會貿然出兵嗎?
但是魏延也知道,大家同朝為官,自己又是國家重將,說這些話顯得自己的身份和思想也有所降低,正如諸葛亮所說,倘若蜀國國力強盛,所有人都會主張出兵。
而剛剛投身於蜀國被冊封為討寇將軍的王雙此刻就站在武將之列,在他看來這裡和魏國相比並沒有相差太多。
“和魏國比,蜀國對吳國的態度還是比較強硬的啊。”
“丞相,伯約南征也有半個月了,他們的情況如何了?”趙雲見魏延走了回來,他馬上把這個問題轉移到正在南征的姜維,避免再出現其他不可調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