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關層巒疊嶂,山勢險峻,在關中眾多雄關當中被列為四大鎖鑰之一,當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必爭之地,攻堅,尤其是攻打城隘,並不是童羽的專長, 前番智取隴關,童羽已經大大地露了一回臉,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奪下了這座雄關,這一回便把權力完全交給了柯饋惡運員老將。
柯鎮惡得此機會,不由得抖摟精神,對如何攻關作戰,提前做了大量的準備,自隴關俘虜計程車兵中有一些原來是駐守大散關的,從他們口中對大散關的地形山勢、兵力配備、軍械弓弩,統軍將領,各個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瞭解,儘管如此,柯鎮惡還是知道,這一戰比不得打隴關,可以來個出其不意,智取險關,一場惡仗是避免不了的。
大散關在大散嶺上,在其外圍,還有許多堡寨,與大散關相互呼應,使得這座雄關極難克服,在其外圍堡寨中,最重要的一座是天橋嶺,天橋嶺在大散關左側,山勢是兩個捱得極近的山嶺,中間有一道極窄的山樑,兩座山嶺上都築有堡寨,柯鎮惡經過充分的瞭解,把突破口就放在了這裡。
原因很簡單,仰攻大散關,同時處在周邊各處關隘的箭雨襲射之下,就算能攻下這座幾千人的關隘,付出的傷亡至少也要數以萬計,而其左翼運道橫向雙嶺的堡寨,是唯一一處地勢不比大散關低的關隘,如果奪取了它,就可以充份揮西夏軍一品弓遠普通宋弩宋箭的威力,從高處對大散關進行壓制。 一旦能從這裡壓制住大散關上的守軍,那麼天塹險隘也就成了空談。
因此柯饋惡精心安排,先剪除大散關外圍較小的堡塞,逐步向大散關推進,然後把所有的重型攻城器械在大散關下一字排開,不分晝夜強攻大散關,毀城牆、挖地道、雲梯糶車強攻城頭,種種手段不一而足。同時另遣部分兵馬分駐外圍,防範自寶雞和周邊州縣可能趕來的援軍,擺出一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下大散關的姿態。
大散關的援兵並沒有來,楊浩一路兵馬往西去攻打夜落紇,三路兵馬向西南、正南、東南方向齊頭並進,他親率一部分主力就跟在童羽和柯鎮惡的後面,向岐山趕來。 此時党項八氏的部族軍業已集結完畢,由小野可兒統領,過蕭關,向環州、慶州、謂州一帶進,倚險而守,並不進攻,只是防範麟府方向的宋軍自此抄了楊浩的後路罷了。
楊浩親車主力跟在柯饋惡和童羽的後面,順道收拾了寶雞外線的府縣,寶雞雖尚未失守,可是在這種形勢下,守軍只能龜縮不出,已經完全對童柯二人的軍隊構不成任何威脅了。
一連打了三天, 柯饋惡窮兇極惡的攻勢,層出不窮的手段,徹底把大散關守將的注意力吸引在天面戰場了,而且西夏軍孤注一擲般針對大散關的猛烈攻勢,也讓守軍產生了一種錯覺,這個錯覺,徹底葬送了大散關。
第四天,柯饋惡一如既往地對大散關動了猛攻,而此時,慣於山地作戰的一千名橫山羌兵,已經穿越重重山巒和罕有人至博原始森林,悄然潛伏到了天橋嶺的背後。這個方向,依託險山峻嶺,實際上已在大散關的後方,如果不突破大散關,照理說這個方向是絕不應該有敵人出現的。
大散關下石彈紛飛,箭矢如雨,人如蟻聚,喊殺震天,頂著不時飛落的滾木、雷石、火球以及背矢,西夏兵悍不畏死地挺進,試圖攀上那高高的大散關城頭,守軍也是寸土必爭,依託險要堅固的工事,收割著西夏軍士兵的性命。
西夏軍用血肉鋪出了一條通向大散關城頭的路,但是直至天黑,他們仍然未能破關,關城下血積屍累,擂石上沾著碎肉,擂木上染著鮮血,橫七豎八地堆砌在一起,城牆上,密密麻麻地插著箭矢,一天的戰鬥又結束了。
太陽一寸一寸地移向山下,當它最後沉經山峰下時,天地都黯淡下來了。
深夜降臨,從關城上望去,遠處西夏軍營中燃起了堆堆篝火,隱約的還能看見巡邏計程車兵,和圍眷篝火團團而坐的戰士,一切和昨日、前日沒有任何不同。
突然,大散關左側的天橋嶺上殺聲震夭,火光處處,大散關中的守軍都被驚動了,紛紛聚攏在城頭,向天橋嶺上眺望。 雖然天橋嶺近在咫尺,可要攀上天橋嶺,就得先開關,再攀山,山中夜色茫茫,黑漆漆的五指難辨,既然天橋嶺遭襲,誰知道關下有沒有伏兵,引蛇出動,調虎離山,這是兩軍對峙時常用的手段,正如當初宋軍兵圍晉陽城時,楊繼業施以夜襲,想誘圍城兵馬自亂陣腳,程世雄按兵不動,大散關守將邊胤迅做出的判斷也是一樣:按兵不動。
對天橋嶺,他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天橋嶺雖只五百守軍,但是那山嶺陡峭,並不易攻,也擺不下太多人馬,而且這五百兵分作兩營,駐於相鄰的兩道山嶺上,相互照應,恰可封鎖對方的死角,而且這些守軍都慣習叢林山地作戰,因為這支兵馬是廂兵,而且是招募的本地山民,其中許多將士的家,就在由此再往東去三十餘里山路一處叫金雞谷的山坳裡。
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這樣的夜戰,又是在他們熟悉的環境中,還佔據了地利,西夏人慣於馬上作戰,奔襲馳騁,豈能偷襲成功?
可是結果出乎他的預料,僅僅半個時辰,天橋嶺右側堡寨便失守了。原因很簡單,兩處堡寨白天有旗號,夜晚有燈號,那裡的戰況隨時會用燈號向大散關主將邊指樣報告,可是遇襲半個時辰之後,天橋嶺右側堡塞的燈號便完全消失了。
兩寨相連,中間有一道山脊,一側失守,另一側便也不可峙了,邊胤還未狠下決心冒險出關援救,左側堡寨也告失守。
天橋嶺的失守,意味著大散關的優勢不再,次日一早,西夏軍再度攻城,密密匝匝的箭矢像瓢潑大雨一般從天橋嶺上向大散關城頭傾瀉,壓制的宋軍根本抬不起頭來,邊胤雖持劍硬逼,也不過是讓士兵衝上城頭送死罷了。大散關雖是極重要的關隘,可是山險關險,駐地有限,兵力卻只有兩千餘,這三天的苦戰已折損了五分之一,援軍未到,天橋嶺一失,地理優勢也失去了,如何與西夏軍相抗?結果只相持了半日,西夏軍便攀援而上,登上了大散關城頭。
城上城下,到處都是死屍,城頭的運兵道上,倒斃的屍體一個個身上插著密集的箭矢,彷彿一個個刺猥,而關下,西夏軍的死狀也是慘不忍緒,有的被滾木擂石砸得不成人形,有的被火油燒得一團焦黑,還有那身異處的、怒目如生的,令人觸目驚心。
邊胤披頭散地被綁在大散關的旗杆上,西夏兵恨極了因為他的指揮,死傷了那麼多的袍澤,自然不會予他好顏色,雖然沒有主帥命令,未敢取他性命,這苦頭卻著實吃了不少,鼻青臉腫,不成樣子。
又一個人被押未了,衣著光鮮,看起來不象是參加過戰鬥,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邊胤一見此人,頓時想不可遏,他瞪大了腫脹的雙眼,厲聲喝道:“王科!你個狗丆娘養的,你怎麼守的天橋嶺,區區半個時辰,你就把天橋嶺給老子丟了,你……你……身上無傷,衣著整齊,莫非臨陣怯戰,當了他孃的逃兵?”
那人被他一聲吼,先是嚇的一哆嗦,然後才既懊悔又委屈地道:“邊指揮,卑職……卑職也是一條響噹噹的漢子,怎麼會做逃兵?”